为了完成福建省姓氏研究会指派的编写姓氏志任务,2017年5月15日我和董作钜从福州乘动车与连城的董炎星会合在龙岩新罗区。中午12点19分到达龙岩火车站,受到龙岩董氏理事会董益成会长的热情迎接。
午饭后,龙岩下场绵绵细雨,我们一行与龙岩的董氏理事会长董益成、顾问董景元以及董氏宗亲紧锣密鼓地展开调研工作。首先,介绍省姓氏研究会的编写姓氏志计划、设想和要求,同时也汇报了目前董姓姓氏志的任务完成现状,本次赴龙岩的调研任务内容。大家兴致浓厚,热情认真地提供许多翔实素材,也给了诸多可行的建议,第一天就收获颇丰。后续任务是到玉宝、云坪、谢家邦、南靖梅林实地调研。
第二天,老天开始放晴,董益成会长、董景元顾问和我们一行五人驱车前往玉宝。玉宝距龙岩中心城市不到35公里,蜿蜒在山间的弯弯公路上,两边青山绿水,一路有花香鸟语相伴,有淙淙溪涧为我们弹奏欢快的乐曲相随。大约一个小时多的车程就到玉宝村口。《最美古村落――儒雅玉宝 欢迎您》赫然映入眼帘,激动心情随之而生,我们到家啦!
从这进村还有5公里的村道,车子在山间水泥路上缓行,一路上水声荡入耳鼓,清澈见底的流水冲击溪里的石块和苔蔓,途中还有黑虎潭瀑布、有世外桃源美景,真是美不胜收。
不用几分钟就进了玉宝村,受到宗亲的热情接待,并带领我们参观介绍。雨后初霁,碧空如洗,只见群山环抱之中,云遮雾笼之间,把这个村落围成了一个阔大的盆地。在田垄里、山坡上、屋舍前,随处可见董氏宗亲种植的红豆杉、桂花树、小红枫等树苗以及青菜等作物,时而见有董氏族人卷起裤管在田间使牛犁田,真是一派美丽的田园风光。在花红柳绿中或远或近或疏或密地夹杂着灰瓦土墙的村舍,让人恍若走人世外桃源。
玉宝村单姓董,全村仅有149户,438人。元末明初,万一郎公之孙胜荣由龙岩曹溪董邦移居易婆村(即玉宝村)开基。传说胜荣因得风水先生点化,在养鸭场建翼燕堂,翼燕堂实际成了这个村的中轴线。我董姓在此繁衍生息,人丁兴旺,易姓反而速衰,玉宝村遂为董姓。如今这座明初建筑翼燕堂经多次重修,建筑完好,泥墙红瓦,石刻大门,一进一层,斗拱挑梁,燕尾脊,建筑精致实用。
传统村落,在意耕读传家。玉宝村自北而南的小溪流的入口处,有一座精致古朴的两堂两横庭院式建筑,黄色的石砌外墙和青瓦白檐很是显眼,我董家人称之为“红厝书院”,是玉宝村最早的私塾。
全村仅有400多人,一代又一代学童在这小小的书院里刻苦攻读,在科举时代脱颖而出,代有才俊。与我同龄的玉宝董氏董景元老会长是土生土长的玉宝人,他坚守大山深处的山村教学四十年,培养许许多多董家学子,为国输送不少人才,此举真令我肃然起敬。
石旗杆又称石桅杆,是家族科举荣耀的证书。石旗杆是民俗风情的标杆,凡是考取功名者,族人习惯为其竖造石旗杆,以表彰、铭记,对于激励后人刻苦读书,崇文重教风气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原来村中有许多石旗杆,据说文革前还有23根。
至今,村内一座祠堂前,还竖立着两根清代彰显功名的石桅杆。一根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高5米,杆刻蟠龙,顶部尖细,石杆刻有“吉道光十二年壬辰月贡生董金标竖”字样。另外一根建于咸丰三年,形制、高度与道光石旗杆相同,石杆上所刻依稀可见“吉咸丰三年癸丑”字样。
离红厝书院不远的一座古朴的民居,不但宅名“种德堂”颇有意味,其大门两侧还各有一幅颇见书画功底的壁画。壁画已经有些年代.但还可以辨认出线条勾勒和运笔气韵,还可以辨读其配诗,意境是多么美丽!
这里终年云遮雾绕,给山山岭岭孕育了千姿百态的森林物种。据说绕玉宝村四周有3.19万亩森林,树种丰富。玉宝董氏长期重视环境保护,“水口风水树” 不仅保留下了一大片,而且成了一片原始森林,约有500亩,距今500多年,主要树种为细柄阿丁枫、罗浮栲等,其中最古老的树龄约有600年,最大树径5.3米,需要三位成年人环抱才能绕一圈。而且株株老态龙钟、直插云天。
玉宝村是个革命基点村,当年,区区400多人的小山村,却先后有100多人投身革命的洪流,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捐躯者不胜枚举。当年,红八团常在这里驻扎和打游击,魏金水(解放后曾任福建省省长)、伍洪祥(解放后曾任福建省政协主席)等在这里的山水间留下革命足迹,得到村民物质上的支持、生活上的照顾和不顾身家性命的掩护。
玉宝村的书香墨韵值得玩味,自然风光更让人赏心悦目。这里,山色清秀,众多的观赏性植被,古朴的建筑,遗存着淳朴的民风和一座座年代久远的石拱桥,明清时期的古驿道和红色的记忆,村边“黑龙潭”瀑布粽子文化和荡气回旋的爱情传说,村中建于明代的“万庆堂”,每年农历十月初九这里都要举行庙会,村水口处的新建休闲地的水上游船……,这一切越发感触到玉宝村的神奇和风韵。
玉宝村堪称闽西最美的古村落,龙岩的小九寨。儒雅玉宝,八闽董氏的风水宝地。祝愿玉宝的董氏兴旺发达,玉宝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