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分布
第一节 人口分布
根据福建省公安厅2016年6月底全省户籍人口数据统计,福建省董姓人口总数为 84669人。占全省人口总数0.22 %,居第 位。布于全省各市、县(区、市),详见下表:
2016年福建省董姓人口分布情况表
表1
单位:人、%
市别 | 区(县) 数(个) | 人口数 | 占本省 总人数 (%) | 各县(区、市)人口数 |
福州 | 13 | 28263 | .05 | 鼓楼区 2165 台江区 1363 仑山区 1476 晋安区 1976 马尾区 4902 福清市 1629 长乐市 7497 闽候县 1062 闽清县 51 连江县 4211 永泰县 794 罗源县 1080 平潭综合实验区 57 |
厦门 | 6 | 4240 | .03 | 思明区 1689 湖里区 672 集美区 423 海沧区 272 同安区 184 翔安区 1000 |
漳州 | 14 | 3761 | 芗城区 336 龙文区 29 漳州开发区 72 漳州台商投资区 69 云霄县 437 漳浦县 65 诏安县 369 长泰县 112 东山县 149 南靖县 987 平和县 53 华安县 25 龙海市 1058 | |
泉州 | 12 | 13995 | 鲤城区 579 丰泽区 3285 洛江区 1029 泉港区 89 惠安县 636 安溪县 3381 永春县 288 德化县 153 石狮市 3269 晋江市 393 南安市 608 泉州台商投资区 285 | |
三明 | 12 | 4447 | 梅列区 326 三元区 265 明溪县 144 清流县 211 宁化县 198 大田县 36 尤溪县 896 沙 县 739 将乐县 412 泰宁县 50 建宁县 672 永安市 498 | |
莆田 | 5 | 6438 | 城厢区 147 涵江区 712 荔城区 358 秀屿区 2723 仙游县 2498 | |
南平 | 10 | 5995 | 延平区 1237 建阳区 774 顺昌县 160 浦城县 400 光泽县 370 松溪县 1544 政和县 98 邵武市 432 武夷山市 440 建瓯市 540 | |
龙岩 | 7 | 6242 | 新罗区 1945 长汀县 3490 永定区 125 上杭县 53 武平县 108 连城县 401 漳平市 120 | |
宁德 | 10 | 11288 | 蕉城区 737 霞浦县 2968 古田县 121 屏南县 47 寿宁县 129 周宁县 35 柘荣县 279 福安市 361 福鼎市 6573 宁德东侨经济开发区 38 |
第二节 主要聚居地
一、福州市
1、仓山区董姓
湖边村 始祖待考,现居村人口100多人。
后坂杨村 先祖由江苏江都铁板桥迁入,现有13户80多人。
2、晋安区董姓
鼓山镇远西村 明未清初,有则齐、则前、则莞、则对等董玠28世孙从长乐后董迁徙福州东水凤洋浦尾新西境(今福州鼓山镇远西村)。有东房董、十一头孝董、北社董、朝北里董,其中,十一头孝董始迁祖为则对,于清康熙已亥年(1719年)迁入远洋,其谱系记录清晰。而北社董、朝北里董、东房董的有关始迁祖待考。今传14世,现居村500多人。
3、马尾区董姓
琅岐镇下岐村 南宋绍兴初年(1131年),唐五代后汉随州剌史、朝奉大夫董宗本的九世孙董纯永迁至闽海琅山(今福建省福州市琅岐经济区琅岐镇)。今传32世,现今十世同堂。有2000多户,人口约8000余人,分布于在琅岐岛下岐的争丰、劳丰、劳光、乐村以及院前村。居岛人数有4300多人,后裔迁徙美国、日本等国。
琅岐镇董安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董时用由连江琯头镇塘头村迁居琅岐董安村。时用生文泰,文泰生4子:振纶、振纪、振綍、振级,衍分4房,今传15世,居村有30多户,120多人;其后裔外迁香港、台湾及侨居美国、西欧等国。
马尾区上岐村 清代,琅岐董姓宁房(即院前房)25世大宝、大行,以及27世孙宜绣先后迁居君竹,后又移居上岐,至今已传续14世,计130多户,近500人。其中有移居美国、澳大利亚,迁居香港、台湾;移居上海等外地多人。现居村仅50多人。
4、福清市
音西镇洋埔西楼村 始迁祖待考,音西镇洋埔西楼村有董姓300多人。
音西镇林中村 明嘉靖二十四年(l545年)十一月中旬,因倭寇入侵福清海口,先祖逃往福清县西门外西南墩村(今福清市音西镇林中村)投亲居住至今,今传15世,六世同堂,有董姓206户1050多人。
5、长乐董姓
古槐龙田村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760年)董玠(蜀汉之邑宰董和14世孙)赴任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和福州剌史。董玠安抚闽海,民请留之。玠乃留次子元礼居闽省福唐城。礼之玄孙董禹乾符元年(874年)为左补阙。禹生绍裘,裘生4子,曰璘、珙、琳、玘,皆潜德弗仕。宋太平兴国二年(989年)珙自福唐城迁居长乐敦素里。今已传42世。古槐董姓有95户,300多口,但大部外迁省内外及海内外,现今居村不足百人。
文岭镇后董村 宋代,董玠之11世董舜都为后董先祖,舜都单传至15世至鞾,鞾生有栋、樑。栋传至20世继宗为后董始祖,继宗生有龙(天房)、凤(地房)、熊(世房)、羆、鑾(人房)、鯤、魤。今传续24世,现今居村人口1100多人。
文岭镇前董村 宋中叶,董玠之11世孙舜俞始由世居十七都蔡宅之旁,迁居二十四都鳌峰之东畔大启室宇之前董(今长乐文岭镇前董村),分福、禄、寿三房,又分支文岭石壁,董朱。今已传续30世,现居村有1900多人。
金峰镇董朱村 南宋乾道戊子年(1168年),董玠之11世孙舜俞迁于二十四都鳌峰(前董),由“鳌峰”舜俞传至第3世康,又迁于胪峰“金墩董厝”(即金峰董朱)。迄今830多年,已传续32世。董朱村有258户,930多人,其中有35户迁徙海外。
梅花镇董姓 明未,梅花董姓,历史上分别由前董应凤(21世)后裔和后董地房尔蔿(35世)后裔组成。今传7世,居村人口有500多人。
6、闽侯县董姓
江洋农场彭湖村 迁入时间失考,先祖由泉州府德化县土楼的董绰迁居侯邑五十三都秦洋(今闽候荆溪镇江洋农场彭湖村),至清同治四年(1865年)已传22世。现居村不足百人。
荆溪镇埔前村 琅岐董德馨支系的第29世天明、天欎由琅琦迁居今闽侯县荆溪镇关源浦前村。今传续12世,居村近30人。
荆溪镇溪下村 传由琅岐迁居溪下村,现居村12人
上街镇中美村 始祖待考,现居村13户80人
7、连江县董姓
东岱镇东岱街 宋未,董玠17世裔孙董佺为避元患别震龙独自泛舟,入迁连江县永福乡永贵里岱堡之南牛路下董厝(今连江县东岱镇东岱街),迄今有750多年。今有近400户,计1300多人。
琯头镇塘头村 唐贞观二年(628年),陇西董宁迁浙江兰溪,传至5世董念三、董四十再迁福州府。元末,董悦中由福州府迁闽县塘头堡(今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悦中生3子:董喜(天房)、董嘉(地房)、董熹(人房)。今传24世,1206户,3000多人,今居村有654人。居琯头街还有20多户,120多人;壶江村有20多户,130多人,居村100多人。还有迁居连江其它村庄。
琯头镇川石村 清代,董章由塘头移迁川石,今传12世,居村有120多户,650多人;另有秦川村56户,280多人,居村150多人。
筱埕镇官坞村 清代 董章裔孙移迁筱埕官坞,今传10世,居村有30多户,150多人。
苔菉镇后湾村 清代 董章裔孙由塘头村迁苔菉镇后湾村,今传12世,居村有100多户,500多人。
8、罗源县董姓
起步镇潮格村 唐昭宗年间(889年~904年),先祖董方福、董方禄、董方祯三兄弟从河南随王绪、王潮、王审知入闽,方禄迁居罗源潮溪,至今已传续23世,现居村人口近700人。
罗源县凤山镇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董其昌从长乐龙田乡,以打棕绳为业,定居罗源县城关,今传续12世,现有100多人。另有一支董姓始祖告待考,现有30多人。
9、永泰县董姓
富泉乡瑞应村 清代,仙游兴泰董姓第12世董圣祥,由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入富泉瑞应村,今传续9世,居村人口有200多人
富泉乡芭蕉村 清代,始祖姓名失考,由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入富泉上洋村,定居芭蕉村,现居村有50多人。
梧桐镇西林村 清代,仙游兴泰董姓第12代董仪肃,从仙游县钟山镇鸣和九狮迁居永泰梧桐西林小溪旧厝铁炉下,今传续11世,居村有180多人。
二、厦门
翔安董姓
吕塘董水村 北宋中期,董简慈之子元福、元寿由泉州冷井迁居同安民安里十都董水社。新店镇吕塘村董水社又衍董水前,现分为大六柱、小六柱、东树脚三个村落。今传15世,居村800多人。
三、漳州
云霄县董姓
马舖乡、下河乡 乾隆六年(1741年),董达带领董姓族民移居云霄城内新兴社。时有部分董姓族民也从小坡村分别迁居顿坑村(今下河乡车圩村的顿坑社)、乌螺(今马舖乡乌螺社)、郊洋(今东厦镇郊洋社)。今居村人口约100多人。
诏安董姓
南诏镇桥东镇 明朝中期,始祖待考,从浙江省温州市迁居福建诏安县城南诏镇,今传18世,主要分布于南诏镇、桥东镇。有110户,400多人 。
长泰县董姓
武安镇金里村 宋代,始祖董继宣由仙游迁入长泰县人和里锦江社,即董溪头社,今属武安镇金里村,清代,有后裔迁居台湾。今居村人口有近20人。
南靖县董姓
梅林镇磜头村 明初,始祖董泰由龙岩县岩山乡玉保村迁入梅林磜头的。后裔于清乾隆(1711~1799年)后渡台50多人。明初,另一支始祖董泉基由龙岩东门老鹅村迁入南靖县磜头村下磜、石尾、庵角、岭下、背头坪等自然村。今传22世,有人1350人,其中,下磜350人、石尾87人、庵角210人、岭下213人、背头坪490人。
龙海董姓
港尾镇沙沄村 明代,董端甫从泉州石狮市永宁沙堤董姓迁徙来沙沄村,董端甫生4子,长子董伯钰(留鱼)生有二子,居霞美内(80多人)、田墘(300多人),其三子季琼(留霞)也生二子,长董文居后丰(300多人),次董煜居后宅(300多人),统称沙坛村青浦四社董。已传8世,现居村800多人。还有散居于颜厝、榜山、紫泥、海澄、白水、东园、浮宫等乡镇和双第华侨农场。其中田墘二房有的迁居台湾漳化二水。
四、泉州
鲤城区董姓
衙内桃世系(玉振房) 清代,从永宁迁往泉州,系泉州中山中路宝发银楼分支,现有人口100多人
丰泽区董姓
城东金屿 明朝诰封文林郎董端龄,居乌屿凤江。迄今已600多年,传23世,现有人口近3000人。
北峰镇馬脚埔董姓 由金屿迁入,现有人口100多人。
洛江区董姓
前洋董厝 由金屿迁入,传23世,现有人口800多人。
塘西杏内 由金屿迁入,传23世,现有人口200多人。
惠安县董姓
黄塘镇 清未,省吟村许厝始祖董东山,传13世,现有居村人口130人。接待村庵兜组有三房,大房和二房各有11户,三房有2户,现有人口200多人。据传其先祖均由泉州乌屿迁入。
安溪董姓
湖头产贤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董伯义自泉州乌屿迁居安溪来苏里产贤(湖头镇产贤村)。后裔先后分迁湖头山都村寨边,白濑乡下镇村墘美、坪中,寨坂村中堀,凤城镇上西门等地。今传22世,现有3000多人,湖头、白濑董姓族人又先后迁往永春、永安、德化、江西、台湾等地。
永春县董姓
五里街镇埔头后山洋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重光之子董蕙,明洪武间迁移龙岩, 4世孙秉成移居永春廿五都曾林垵(今永春县五里街埔头后山洋),已传18世,现居村人口170多人。部分后裔迁居江西。
德化县董姓
有济林后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埕方移居德化有济林后,今传至贶字辈,已传18世,450多年。现有人口100多人,改革开放后陆续移居德化县城。
石狮市董姓
永宁镇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董善顺从晋江青阳迁居石狮永宁沙堤村,其弟董善应则避居于金门古坑乡古岗村。至今已传20世,居村人口有2800多人,分布在石狮永宁镇和永宁镇的沙堤村。
南安董姓
金淘毓南村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董漳来迁居泉府南安青山岭内菩提乡。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有后裔从金淘院口迁居李西(南安美林),现居村300多人。台湾现蕃衍800多人。侨居海外的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尼等国。
金门董姓
金门古坑村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董善应从晋江青阳避居于金门古坑乡。 董善应生6子。其裔孙孟全生元相,迁居延平县,董希万生丕惠,迁居银同湖头。
五、三明市
清流董姓
东华乡拔里村 南宋嘉熙四年(1241年),董政茂后裔先居于铁石灵山,后左龙坊枣树下鱼子塘。分为二支,永嵩子孙居左龙坊,永寿三世孙福仙居右龙坊,今已传29世,人口202人。
宁化董姓
宁化县石碧镇立新村 清朝乾隆壬申间(1752年),江西省建昌府董远清迁居福建省宁化县禾口乡老街(今宁化县石碧镇立新村),至今已200多年。现有10多人。
安远乡增坑村 民国年初,建宁董关甫第22世孙先云、先银、先喜、太生、先标迁居安远乡增坑村,今传5世,现居村人口32人。
尤溪县董姓
三连联合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董贵基从江西省广州府广信县迁居福建的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今官台村旧址已被库区淹没)。董贵基之子董永迁居十三都下墩村,其7世孙克桢、克青仍住下墩村,而克耀、克广、克台三兄弟移居十三都三连村(今尤溪县西滨镇三连村)。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尤溪西滨镇下墩村董姓移迁尤溪联合东边村。由于国家需要建设水口水电站,原址为水库淹没区,于1991年迁居新村。西滨下墩、三连联合村董姓现有户数249户,人口1346人,其中居村550多人。
沙县董姓
高砂镇渔珠村 南宋末年,江西牛栏角董扬发迁居沙县的高砂镇渔珠村。今传25世,现居村200多人。
高砂镇冲厚村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高砂镇渔珠村迁居冲厚村。今传25世,现居村29人。
虬江街道后底村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从高砂镇渔珠村迁居沙县虹江街道后底村。今传24世,现居村171人。
将乐县董姓
大源乡崇善村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原籍福省洪塘人董万宗兄弟三人经商至将乐城北,后卜居崇善, 今传25世,现人口350余人。
建宁董姓
里心镇 南宋理宗时(1205-1264年),,董关甫从江西迁徙建宁,后裔居溪口镇、濉溪镇、里心镇、黄埠乡和宁化县安远乡等。今传至27世,现有人口486人。
溪口镇溪枫村 元末 避北兵之乱,董仕高之子董居安由江西南丰三十四都龙湖迁居福建邵武府建宁县北乡蓝田堡排前。现居溪口镇溪枫村,今传至23世,现有人口125人。
永安市董姓
小陶镇上湖口村 明代,董崇庆之子董惟兴从龙岩雁石镇云坪迁居永安小淘镇上湖口村,今传25世,现有人口100多人。
小陶镇中坂村 清代中期,龙岩董泉机第12世孙在祯迁居永安市洪砂口官田洋(今小陶镇中坂村),今传11世,现居村人口110余人。
六、莆田市
仙游县董姓
钟山镇朗桥村、鸣和村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安保屯垦兴泰里葫芦山,迄今600多年,今传23世,主要分布在仙游县钟山镇朗桥村有1200多人,鸣和村有300多人。
涵江区董姓
三江口镇后郭村田头 始祖待考,有董姓88户,人口398人,外迁有800多人。
秀屿区董姓
东峤镇东兴村东蔡 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年),董思安第5世孙董偃因战乱归隐兴化莆田五侯山,后移居东蔡;第16世董文吾初居东蔡村,后随董禄林迁浔江村(今东峤镇前沁村),董姓现居东蔡村、前沁、岭口、吴厝村,现有人口近3000人。
七、南平市
延平区董姓
樟湖镇 明朝成化元年(1465年),浙江金华府金华县董琼在朝职为摄相议政,遭陷出避,母钱氏福娘同子六人遁入江西省广信府贵溪县安居数载,后兄弟数人再迁入闽分居各地。董蒲十迁居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长安南里湖峰境中和坊。今传18世,346户,人口1026人。现居村370多人。
建阳市董姓
徐市镇盖溪村岭下、条岭村岩前 北宋末年,江西吉安府苧岐董家湾董德元避乱迁居邵武府建宁排前堡仁德坊,后裔孙铜宝移迁招贤中里翠岭居住(今徐市镇盖溪村岭下)。今传17世,居盖溪村170多人,条岭村50多人。
浦城县董姓
永兴镇永平村 清代初年,董廷槐由汀州迁徙浦邑之西乡永平村(今浦城县永兴镇永平村)。后迁县城周边,现有400多人。
光泽县董姓
止马镇水口村横南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荀由盱水琴城(今江西撫州临川县董家堂)徙闽光泽杭西之五都,后迁居四都之横南董家。今传19世,居村30多人。
止马镇亲睦村 明隆庆壬申年(1572年),先祖董芳由撫州临川县董家堂迁居福建光邑八都董家源(今光泽止马镇亲睦村、水口村),今传16世,居村120多人。
李坊乡石城村彭家边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董芳之子孟胜迁至石城村彭家边, 居村50多人。
松溪县董姓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董彦瑜,从浙江平阳迁居闽松邑(今松溪)。其长子海望居县治,次子海文徙居董坑。今传28世,有1500多人。后裔分布在旧县、游墩、东边、渭田、竹贤、溪东、、岭完、、溪畔等村。
武夷山市董姓
星村镇曹墩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江西抚州乐安流坑17世祖董懋模迁居建宁府崇安平川(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后迁居市区及福州等地。现曹墩村传至22世,居村80多人。
建瓯市董姓
玉山镇岭后村峡头 芝山董姓主要是由长汀迁来,川石乡董姓主要来自松溪或武夷山。岭后村峡头自然现有董姓l0户63人,玉山9户50多人,东山7户42人,小桥富井4户19人,上屯4户17人,甘元村3户11人。川石乡有50多人,原籍是峡头的共有l83人。
徐墩镇徐墩村横丘、佘厝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祖董其瑞由建阳徐市董家岭岭下村迁至徐墩村。,今已传20多世,有l53户,612人,居村有30多人。
八、龙岩市
新罗区董姓
铁山镇谢家邦村 明代,董万五郎4世孙董祖聪(一房)移居铁山谢家邦,现居村人口110多人。
岩山乡玉宝村 明代,董万五郎4世孙二房董祖和、五房祖达移居玉宝,现居村人口465人。迁后盂、五彩巷人口50多人。
岩山乡芹园村 明代,董万五郎4世孙董祖善(三房)移居岩山芹园,现居村人口50多人。
雁石镇云山村 明代,董万五郎4世孙董祖寿(六房)移居雁石云坪,现居村人口855人。
长汀县董姓
新桥镇叶屋村 南宋理宗时(1205-1264年),董大郎从江西抚州府乐安县流坑迁居福建汀州府长汀县左廂归阳里二图十甲,小地名叶屋坊。今传至27世,有人口900多人。
新桥镇叶屋村 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董念一郞迁居汀州新桥叶屋,今传至24世,现有人口1700多人。
武平县董姓
民主乡高横村 明代,董荣从抚州金溪县迁居高横村董家寨,今传至18世,现有人口93人。
连城县董姓
莲峰镇南前村 明代,董五十郞的4世孙董贞迁居北团镇孙台村,其后裔移居莲峰镇南前村,南街社区、东街社区。隔川乡松样村、揭乐村、竹叶山村等地,现有380多人。
(九)宁德市
蕉城区董姓
宁德八都福口 清代 霞浦县下砚董孝九,移居宁德八都福口,至今300多年,今传11世,居村近500人
霞浦县董姓
溪南镇下砚村 唐末,董期随王审知入闽,入长溪县界卜居县西北,寻至魁洋结屋居住两年,再移居董墩。数传至董大夫,生子二,其长子崇建、次子崇禧(移居柘荣)。崇建生子二,长晟、次旵。董旵分居芦洋继迁砚石,为砚石第1世。今传27世,现有人口2600多人,其中居村1800人。
柏洋乡董墩村 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砚江第9世董天泽移居柏洋董墩。今传14世,居村200多人。
柏洋乡坑口溪边村 清代,浙江泰顺县雅阳溪里董姓竹房25世董德水居麻园,生子三:中敏、中惠、中择。中惠自泰顺雅阳官上坝迁福建霞浦县柏洋乡坑口溪边村。今传9世,现有人口140多人。
盐田乡瓦窑头马迹岭 清乾隆间(1735~1796年),董其寿世居浙江永嘉迁平阳北巷,生子三:长出嗣林家,二纯甚、三纯我属董姓,母携林董两姓胞兄弟同迁福宁府郊区涌山,再迁马跡岭。今传10世,现居村人口90多人。
海岛乡西洋岛宫东村 民国时期,有琅岐董姓24世董德兴支系的31世董君达生子四,长子一尚公,第四子董子法,同迁霞浦西洋,今传9世,居村人口90多人。董君达派下34世依扁之子金弟,民国时期迁居霞浦县西洋,今传7世,居村人口25人。另一支琅岐24世董朝侍派下,31世兆芳次子董子贵,迁居霞浦西洋,居村人口25人。
崇儒乡左岭溪东村 清咸丰五年(1855年),福鼎缙阳21世董大椿,移迁霞邑左岭溪东。因村庄上方有1978年建成的霞浦县溪西水库,为了安全起见,全村移居县城郊区东关。 今传9世,现有人口300多人。
盐田乡杨梅岭董岭头村、松港街道宝福里村 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董珍养、董珍佳及堂兄弟董珍乾,由泉州德化徙迁福宁州境的宝福里(今松城街道)。其后廖氏及子珍养、珍佳移居杨梅岭之董岭头(今盐田乡)。董珍乾留居宝福里,今传14世,有人口180多人。董岭头今传13世,现有人口200多人。
牙城镇麂岩下 明正德年间(1505 ~1521 年),浙江省泰顺县南门平溪15世董仪第四子董贵分迁福宁州崇儒(今霞浦崇儒),为崇儒1世祖。传6世至董世品,生日崇、日华二子。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日崇、日华于随其伯父为避乱徙居东路六都饭溪。数年后徙迁麂岩下。因麂岩下厝基狭隘,今移居麂新街和罗伍田头洋村。今传13世,现居村人口80人。
牙城镇枣岭村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董振琳由兴化之莆田迁居福宁州砚石,后徙居四都六斗坪(今属水门乡桥头村)。清顺治元年(1644年),振琳之子董奇俊与其子士成,从六斗坪移迁六都枣岭过桥头。今传14世,现居村人口30多人。
水门乡楼下村 清康熙年间(1661~1722),董应恒自浙江泰顺平溪迁严山,为严山始祖。应恒次子琚孚之第五子士修(3世)迁霞浦水门楼下。8世道炽后裔迁青奥赤岭村传,今传至第12世,人口10人。8世道照、道细后裔,10世敷养迁瓜溪再迁水门街,今传至第12世,人口10人。8世道发后裔迁永安,今传至12,人口10人。8世道照、道细后裔,10世敷养迁瓜溪再迁水门街,今传至第12世,人口10人。
柘荣县董姓
城郊村仙山村仙源里 明洪元年(1368年),董辅由浙江泰顺罗阳肇迁仙源起,历今650余年。今传23世,居村人口不足百人。
福安市董姓
社口镇龟龄村 清康熙年间,董良轼长子一萃之子董惟衡,由浙江泰邑城南平溪董姓貞房分支始迁福安东山,次迁东坑墘上,主要分布在福安的社口镇龟龄村、溪尾镇溪尾村、下白石镇章沃村、秦坎村。今传12世,现有100多人,其中居村70多人。
福鼎市董姓
沙埕镇大白鹭村 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泉州晋江永宁二十都沙堤乡董铺顶的第12 世孙董旭艺、董尊顶第11世孙董日姜和董寻顶第9世孙董明抛,陆续从泉州之永宁沙堤迁居福鼎大白鹭,迄今已200多年,族裔主要分布在沙埕镇大白鹭、川石、黄岐、水岙、跳尾頭等村。今传10世,现居村800多人。
山前街道山前社区董厝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德瑞后裔从浙江平阳南港三十都观美双溪迁居福建福鼎县东门外十九都山门(今福鼎市山前街道山前社区董厝),又分迁桐山、桐城等地,历经200余年,今传8世,现居村人口500多人。
管阳镇的缙阳村 元大德三年(1299年)始迁福鼎西阳安仁村,至曾孙兰二、兰四兄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复迁管阳缙阳村,今传29世。族裔主要分布在管阳、桐山、桐城、前岐、秦屿、福安千诗亭、霞浦溪东(今迁东关)等地,现居村人口1000多人。
点头镇大坪村玉瑶冈 清康熙年间 (1661~1722年) ,董绍使从清溪县来苏里迁居福宁州廿一二都大坪玉瑶冈(福鼎邑十四都大坪玉瑶冈)。其后裔董维山、维传移居鼎邑十五都点头街头顶。现有人口近300人。
点头镇大坪村七斗岗 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董有赐之孙董其盛从福鼎贯岭溪底乌岩迁至福鼎十四都点头大坪七斗岗定居。今传14世,后裔近300人,现居村人口280多人。
点头镇大坪村洋心 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董应春之重孙董世涉从浙江平阳北港贡尾迁居闽鼎邑店头马关内垟心(今点头镇大坪村洋心),至今260多年,今传9世,居村30多人。
点头镇观洋村岐尾 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年),董有灿之重孙董锡成,从江南廿五都垟心董迁居鼎邑十五都店头梅澳(今福鼎市点头镇岐尾梅岙里)。至今近300年,今传12世,现有人口100多人,其中居村近100人。
点头镇观洋村坡兜 光绪乙酉年(1885年),浙江泰顺坪溪董世昌的19世孙董廷採由雅阳堆下迁居福鼎叠石乡庙边村古林,廷採生7子,第三子董正芬于民国甲子年(1924年)分迁福鼎点头观洋坡兜,已传人口60多人,主要聚居在点头集镇,部分迁居福鼎城区,居村有30多人。
白琳镇玉琳村鹅鼻后路 明崇贞十四年(1641年),董旺后裔董如世从漳州南靖永丰里吴宅(今梅林镇)迁居白琳天王亭,同治八年(1869年)移居鹅鼻后路。至今370多年,今传15世,现有人口60多人,其中居村30多人。
贯岭镇溪底乌岩、三箩面 明末清初,董子富曾孙董有赐、董有未迁居福鼎贯岭溪底乌岩。贯岭溪底乌岩、三箩面两支后裔播迁苍南桥墩、桐山岭头、福鼎城关、嵛山马祖等地,今传14世,后裔200人,其中居村120多人。
店下镇店下街 清末民初期间(1900~1910年),董廷美第5世孙董士惜率秉暖、秉彩、秉同、秉勤、秉脱五子从平阳县莒溪(今浙江苍南县莒溪镇)上村迁居福鼎店下店下街。历经百年,今传8世,现居村120多人。
店下镇东岐村四斗 清乾隆癸未年(1763),董经丰5世孙董国生由浙江平阳廿六都繁枝(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迁居福鼎五都店下四斗(今福鼎市店下镇东岐村)。康熙年间(1661—1722) 董经丰5世孙国聘及其子文汉、文智自浙江平阳廿六都繁枝迁居福建福鼎二都龟岭小岙(今福鼎市前岐镇龟岭村),董文智孙董世游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移居福鼎店下四斗。店下四斗董姓至今250多年,后裔播迁福鼎店下东岐、贠筜、石牌,沙埕南镇、后港、岙腰,福鼎城关,嵛山芦竹等地,今传12世,约360人,其中定居店下四斗村人口有200多人。
店下镇溪岩村文侯山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珻子从建宁迁居长溪之文候山(今福鼎市店下镇溪岩村文候山),今传15世,居村人口80 多人。
佳阳乡罗唇村梅溪 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董子富三子新泉之长子明所生子有抱、有灿,有抱及子宗荣移居福鼎二十都梅溪(今福鼎佳阳罗唇梅溪)。新泉三子明进,居平邑十八都后蟠龙,生子有寻,有寻之次子宗义亦于康熙年间移居福鼎二十都梅溪。梅溪上下董自温州平邑迁鼎约300多年,今传14世,后世播迁福鼎城关、前岐、嵛山灶澳、杭州等地,有400余人,居村约280人。
秦屿镇巨口村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浙江苍南灵溪河口董尊11世孙董元锦迁居鼎邑长屿三丘田(今福鼎市太姥山镇巨口村三丘田自然村)。董元锦孙董大糧,于乾隆年间(1735~1796年)移居福鼎秦屿巨口。已传11世,人口130多人,分布于秦屿周边村、居社区及福鼎城区,居村人口100多人。
前岐镇武洋村四箩洋 清康熙年间(1661~1722年),董明祖之子董隆桂由温州永嘉县衢溪迁移福鼎二都武洋后池,董隆桂四子其彩转徙至武洋斜岭头四箩洋。后世播迁福鼎山前、灰窑等地,今传14 世,居村120 多人。
前岐镇西宅村三河溪 清顺治至雍正年间(1652~1735年),浙江苍南灵溪河口董姓5世孙董仰川后裔,河口董姓第9世董君秀迁居鼎邑二都山后溪(今福鼎前岐西宅三河溪),今传至11世,有60人,分布于前岐集镇及周边村庄,居村10多人。
嵛山镇鱼鸟村芒垱 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董经坡6世孙董应善自平阳廿五都乌石岭(今浙江苍南县钱库镇乌石岭村)移居福建福鼎八都汤家洋(今福鼎硖门柏洋村通家洋)。董应善5世孙董东清移居硖门洋尾坪村,7世孙董诚梅、董诚来兄弟再移居福鼎嵛山芒垱村。今传至11 世,后裔20多人,分居福鼎城关、嵛山鱼鸟等地,居村10多人。
叠石乡庙边村古林 光绪乙酉年(1885年),董严孚从浙江泰顺县坪溪移居雅阳坪下,第5世董廷採定居叠石乡庙边古林村。至今130多年,已传6世,居村200多人。人口还迁居台湾及美国等地。
桐山街道岭头村 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浙江横阳江南十五都东庄董国福的第5世董士荣、第6世董思粹迁居福鼎一都北山垵(今桐山街道岭头村)。今传9世,播迁福鼎城关等地,居村约50人。
桐城街道资国村岐腰 乾隆年间(1735~1796年),董子富次子会泉之第六子董赞卿孙仲国迁居福鼎岐腰。后世播迁福鼎城关,沙埕东门、旧城,福建南平,宁德古田等地,今传14 世,居村320 多人。
桐城街道岩前过岭 浙江泰顺罗阳坪溪董旺24世董玉明移居雅阳,其派下董乐国居桐城岩前过岭;董让国徙居点头后转迁福鼎城关小东门;董柱国、董经团派居路边亭;董平国居店下巽城,后转居福鼎城关;董观国、臣国等支派裔孙居住在福鼎城区内。已传8世,历经近200年,现有人口约5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