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董)姓氏志(送审初稿)
第一章 源流
第一节 溯源
一、源自己姓 相传,颛顼帝的己姓后裔中有个名叫飂叔安,其子董父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于是,舜帝就封董父为豢龙氏、鬷川侯(今山西闻喜) 侯,赐以董为姓氏。
二、源自姬姓 史籍《左传·昭公十五年》中有记载:“辛有,周人也。其二子适晋为大史,籍黡与之共董督晋典,因有董氏。”。春秋时期周朝大夫辛有之后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秉笔直书,亦称史狐,世袭亦称史狐太史之职。姬姓董氏族人中有尊奉董狐为得姓始祖者。
三、源自地名 在史籍《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文喜邑有董池陂,古董泽。”。在古代董泽周围生活的住民,很早就有以其居住地名为姓,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河东董氏、或文喜董氏。
另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继位(即帝喾)任命吴回为祝融之官称。吴回有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故叫陆终。陆终有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
四、少数民族改姓
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源自汉朝时期南匈奴屠各部的奥矣·毛都氏部落。明朝初期,蒙古族呼勒都古德氏即有取汉姓为董氏,至清朝中叶以后,大多数族人冠汉姓为董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在明朝时期,满族朱胡氏,源出元朝时期女真海通猛安朱胡氏族的汉姓即为董氏。清朝中叶后,满族董鄂氏、栋佳氏、珠格氏、珠赫哷氏多冠汉姓为董氏。
相传,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1535年),明世宗派遣西汉大儒董仲舒的第62世孙董承宣、董印宣兄弟二人,以安慰之职使出使朝鲜,后被李氏朝鲜明宗挽留在朝鲜,定居于永川(今朝鲜荣川),被封为永川君,并将自己的故乡广川(今河北衡水景县广川)作为本贯,史称广川董氏。今朝鲜与韩国董氏族裔均成立有“董仲舒族裔会”。多届全球董杨童恳亲大会都有他们的身影。
第二节 入闽
东汉年间(220~280年),董奉的一支祖籍广川迁往陕西西安,经浙江宁波到福建侯官(今福州)。董奉吴国侯官董墘村(今长乐市古槐镇)人,曾任侯官县小吏,好医崇道,为人治病,人称“董仙杏林”。后裔迁湖南攸县等地。
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率部从河南进漳州平乱时的董姓兵员迁居诏安县城。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董兴定居泉州。
唐乾元元年(758年),董玠(蜀汉之邑宰董和14世孙)赴闽任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和福州剌史。将次子元礼留下,居于闽省福唐城(即今福州市)。后裔分居长乐、福州、罗源等地。
唐朝昭宗年间(888-904年),董祖随王审知入闽。始祖河南开封府左参坊右司边,生有3子,方福、方禄、方祯,方祯迁居兴化府莆田县,方禄定居罗源潮溪。
唐末五代时(907~960年 ),河南光州固始董章跟随王绪、王潮、王审知入闽。其子董思安,官居闽国(景宗帝王曦)大将军,定居晋江登贤里。开运二年(945年)退隐泉州。
唐末五代时,董晋次子全溪的元孙董期偕董淮自河南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董期卜居长溪县西北。继寻至魁洋(今霞浦县柏洋乡政府所在地),两年后移迁董墩。数传至董旵,分居芦洋继迁砚石村(今霞浦县下砚村)。
北宋朝初年,董昶从江西吉安府九都宁岐董家湾入闽,始居于邵武府建宁绥安排前堡仁德坊。正德年间(1506~1521年),其后裔董集森之六子董铜宝,迁居建宁府建阳县兴贒中里翠岭乡(今建阳徐市镇条岭村)。
南宋高宗(1131~1162年)时,朝议郎董世兴由浙江余杭入闽,与泉州杨梦龄情同骨肉,以子附养杨家,承杨氏。传7世杨道会累官布政使、杨道宾于明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年),登唐文献榜进士,名列第二(榜眼)。宋帝赐称为“董杨公”。现今泉州、漳州、台湾、东南亚等地“董杨联宗”即由此而来。洪武年初,至4世列孙由泉郡之西门迁居晋江八都鳌西乡。其兄弟偕孙仍居泉郡之西门,迄今子孙称西门杨。
宋绍兴壬午年(1162年),董彦瑜从浙江温州府平阳县,迁居闽松溪。长子仲珠住县城;次子仲机住董坑,其后裔良恭仍居董坑,良宽迁居柯田。
北宋未年,董仲颖后裔已改姓童,由其后裔童十三郎从河南开封南下迁入浙江绍兴府嵊县避祸,至南宋建炎元年(1127),童十三郎之后童万一郎携4个儿子迁居闽西汀州(今福建长汀),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1207年),其后裔再由长汀青泰里迁至连城县北郊定居。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董纯永(宋随州刺史董宗本9世孙)由河北范阳入闽,定居福州琅岐。
南宋理宗时(1205-1264年),董大一郞从江西入闽,定居汀州新桥叶屋。
南宋理宗时(1205-1264年),董关甫从江西迁徙建宁。
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董政茂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入闽任职,在巡视泉州任中殉职,其子永嵩、永寿送棺木回河南,路过清流县龙津镇里拔村左龙坊枣树下鱼子塘就地安葬,其后裔在此定居繁衍。
南宋末年,董杨发从江西牛栏角(今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清水村)迁徙沙县的高砂镇渔珠村。
南宋末年,董五十郞由直隶河间府任丘(今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县)入闽,其3世孙董德源以闽博士在建阳考亭任教,后迁至汀州府连城县定居董屋山。
元大德三年(1299年)浙江温州泰顺的董万彤,从陕西省西安府华州同知辞官,入闽迁居福鼎安仁村,传至曾孙阑二、阑四,于至正二年 (1342年)又迁缙阳架屋定居。
元至正十三年(1354年),董念一郞从江西抚州乐安流坑入闽定居汀州新桥叶屋。
元未,董纯五九从浙江温州罗阳郡马基,迁居泉州府,其曾孙董真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迁居清溪(今安溪)。其后裔董绍使(字峻品,号良观)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迁居福宁州廿一都大坪玉瑶冈(今福鼎市点头镇大坪村)。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董懋模,字仲达,迁居建宁府崇安平川俗名曹墩(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
元末,董安保从湖广襄阳(今湖北省)随明太祖征闽,授怀远将军之后奉君命调至仙游兴泰里,在朗桥葫芦下定居。
元末,董居安由江西南丰迁居福建邵武府建宁县北乡蓝田堡。
元末明初,董悦中自浙江嘉兴入闽,定居闽县龙塘堡(今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支分川石、壶江村、筱埕镇官坞村、苔菉镇后湾村、琅岐董安村。
明洪武年间,江西抚州金溪县董荣以功封武略将军奉调驻所,后迁居武平县民主乡高横村。
明洪武已未年(1379年)董荀、明隆庆壬申年(1572)董芳均从江西临川水琴城迁居光泽县杭川八都(今光泽县)。
明成化元年(1465年),董琼被奸臣所害,全家从浙江省金华府金华县出避江右广信府(今江西省贵溪县乌鸽桥孔家湾)驻足,后恐前事再发,留一人守产业,余下兄弟数人入闽。其蒲八居建宁府,蒲九居长乐县,蒲十迁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中和坊)。蒲十一居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
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董梓兴从江西临川移居闽邵武(建阳近界首乌石窝)。
明朝中期,有支董姓从浙江省温州迁居福建诏安县城南诏镇、桥东镇。
明崇祯年间(1629~1644年),直隶保定府雄县(今河北保定市雄县)董趋,世业为酒库兼设水泉。因路过福城(今福州)遇阻而滞留居之。
清顺治康熙年间,董惟衡从浙江泰邑城南平溪迁福安东山,后转迁东坑墘上(今福安市社口)。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董尊第11世董元锦,从浙江苍南灵溪河口迁居鼎邑长屿三丘田(今福鼎市太姥山镇巨口村三丘田自然村)。董元锦孙董大糧(浙江河口董姓13世)于乾隆年间(1735~1796)迁居福鼎秦屿巨口。
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董廷才从江西建昌县迁居宁化县石碧镇立新村。
第三节 繁衍
二、董兴家族
唐垂拱二年(686年),开漳圣王陈元光率部从河南进漳州平乱时的董姓兵员迁居诏安县城。宋庆历年间(995~1048年),董兴定居泉州。7世董滔居长泰,8世靖甫居海澄县清浦社,9世文子居安溪,德甫居德化,永赖居兴化,孟勋居广州,10世四满居南安双溪口英内下坪西清。11世元福、元寿,于北宋中期由泉州冷井迁居同安民安里十都董水社,重吉居兴化,重玄、元亨居同安,重光居漳州。12世端靖居泉州承天巷今传圣墓,13世松轩居惠安后柳乡,柳轩居吕宋大明街,梅轩居泉州东门三十八都乌屿乡。18世东山居惠安市黄塘镇省吟村许厝。
三、董玠家族
唐乾元元年(758~760),董玠赴任福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和福州剌史。安抚闽海,有德惠及于民,民请留之。董玠乃留次子元礼居闽省福唐城。礼之玄孙董禹,乾符元年(874年)为左补阙。董禹生绍、裘,裘生4子,董璘,董珙、董琳、董玘,皆潜德弗仕。宋太平兴国二年(989年)董珙自福唐城迁徒至长乐敦素里(今长乐古槐镇龙田村)为古槐董之始祖。其8世董璘生二子,长思诚、次思谨,思诚于宋端拱二年(989年)迁于黄崎沙里(今文岭镇后董村),为震龙董之始祖;古槐8世董珙,传至11世舜俞,由世居十七都蔡宅之旁,迁至二十四都鳌峰之东畔大启室宇(今文岭镇前董村),谓之“鳌峰”前董;11世董舜俞生董绾、董绅、董缙,董缙生董康,由“鳌峰”迁于胪峰“金墩董厝”(今长乐金峰镇董朱);前董21世董伯蔫和后董31世董尔蔫迁长乐梅花镇;11世董舜都传15世董鞾,鞾生栋、樑,樑生佺,17世董佺别迁连江东岱;16世董栋传至20世董继宗,继宗生7子,分别是龙(天房)、凤(地房)、熊(世房)、羆、銮(人房)、鯤、魤。明未清初,后董人房有26世的则齐、则前、则莞、则对等移迁福州市晋安区鼓山镇远洋远西村,今传11世。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29世董其昌从长乐龙田乡以打棕绳为业移居罗源县凤城。
四、董思安家族
唐光启元年(885年),董思安居莆田。6世董鎏居兴化府莆田五侯山,14世善顺居沙堤,善应居金门浯江(今金门古坑)。16世伯义自晋江乌屿开派安溪,肇基来苏里产贤(今安溪县湖头镇产贤村) ;17世文振居东蔡村,文吾初居东蔡村后同禄林迁浔江村(今东峤镇前沁、岭口、吴厝村) 。22世冀纯居河南,23世明文居金门东树脚柱,惟五居台湾承天府,后迁往鲫仔潭,又移居南路琅娇;清康熙辛丑年(1721年)领右先锋住台湾安平;24世德佳生3子,长董从生子旭开、次董心、三董贵,兄弟三人俱住厦门后崎尾。25世日诸居台湾。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泉州晋江永宁二十都沙堤乡董铺顶的第12 世孙董旭艺、董尊顶第11世孙董日姜和董寻顶第9世孙董明抛,因经商、生计陆续从泉州之永宁沙堤迁居福鼎大白鹭,迄今已200多年,族裔主要分布在沙埕镇大白鹭、川石、黄岐、水岙、跳尾頭等村。
五、董方祿家族
唐朝昭宗年間(867~904年)董祖随王审知入闽。董祖生3子,次子董方禄迁居罗源潮溪,其后裔分居罗源县起步镇潮格村。季子董方祯迁居兴化府莆田县。
六、董期家族
唐末五代时期,董期随王绪、王潮、王审知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入长溪县界,卜居县西北,继寻至魁洋居两年后移居董墩。数传至董大夫,讳淳勉。淳勉生子二,长崇建、次崇禧(移居柘荣)。崇建生子二:长晟、次旵。董旵分居芦洋继迁砚石,为砚江之始祖。砚江5世董孔昭,生子七:霖、胡弟、红、敷锡、尾郎、童、殷。砚江第9世分仁、义、礼、智、信5房。据1996年重修《砚江董氏宗谱》记载,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砚江9世董天泽,返居柏洋董墩,传承乾、元、宁、利、贞5房。清代,智房11世董孝九之子董如璧,迁往宁德八都霍童福口。孔昭次子胡弟,因差役抽繁,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移居罗源县麂铺(今罗源县起步镇)。
七、董旺家族
宋仁宗年间(1022~1063年),董旺自吴屿迁浙江泰顺罗阳交阳口岙底。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祖辅迁居闽长溪之仙源建村(今柘荣县城郊仙源村)。董旺14世孙董祖光之第三子董伉(字文丽)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徙居闽漳州南靖永丰里吴宅(今南靖梅林镇),传6世董如世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架屋迁居白琳天王亭,同治八年(1869年)移居鹅鼻后路。董旺19世孙董德有同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由浙泰罗阳迁居闽泉州清溪县(今安溪县)来苏里产墘村郭板。董德有后裔第7世董绍使在清康熙丙子年(1696年)自泉州安溪迁居福鼎点头大坪村玉瑶冈。董良轼的长子一萃之子董惟衡,康熙年间(1661~1722年),由泰邑平溪始迁福安东山,后迁东坑墘上(今福安社口镇龟龄村)繁衍遂成一族。董旺家族迁居福鼎历370多年,已传15世,分布于点头镇、福鼎城区、白琳后路等地。
八、董昶家族
北宋末年,董昶从江西吉安府苧岐董家湾因避乱迁居邵武府建宁县排前堡仁德坊,20世董集森的第六子铜宝移興贒贤中里翠岭乡(今徐市镇盖溪村和条岭村)。
九、董纯永家族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董纯永由河北范阳入闽,定居福州琅岐。董纯永生二子,长董梓,次董桢,第17世董珠甡生二子,长董肇(禄房),次董良,董良生董亮(福房)、董亭(寿房)、董膏(康房)、董稾(宁房);福房29世董文驹,董昌洁,迁云龙村。31世董君达长子董一尚(32世)和一尚长子有顺;君达第四子子法,君达后裔34世依扁之子金弟,民国时期迁居霞浦县西洋。德御支24世朝侍后代,31世兆芳次子子贵,清末迁居霞浦西洋。32世董子弼,迁台湾桃园中坜市和台北区内湖区。寿房29世天明、天欎,迁福州西门外关源区浦前 (今闽侯县荆溪镇关源浦前村)。清代,宁房25世董大宝、董大行,27世董宜绣,先后迁居马尾君竹,后移居上岐,为宁房马尾上岐分支。
十、董彦瑜家族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 董彦瑜,从浙江平阳迁闽松邑(今松溪)。彦瑜生二子,长董海望,居县治,次子董海文,徙居董坑。其支系分居旧县乡、游墩村,渭田镇东边村、渭田村、竹贤村,溪东乡溪东村,祖墩乡岭完村、溪畔村。
十一、董大郎家族
南宋理宗时(1224~1233年),江西董大一郞迁居汀州府长汀县左廂归阳里二图十甲,10世董子文移居梁家庄,11世董惟蘭移居李领口。15世董其韬移居汀城开基。董其芳移居汀城。
十二、董政茂家族
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董政茂原籍江西撫州府乐安县望仙乡,元代官拜闽省平章事,奉命巡闽出温陵剑蒲,殁于南口路地名青州,令嗣永嵩、永寿欲扶枢回梓,适当世乱,遂乔居于铁石灵山。大元至正间(1341~1370年)又由铁石山迁于左龙坊,2世永嵩子孙世居左龙坊,3世金碧、4世英宗居长汀新桥。5世福仙迁居右龙坊。20世董永祺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迁居建宁坑头。
十三、董关甫家族
南宋理宗时(1205-1264年),董关甫从江西迁徙建宁。17世福仪居宁化安远增坑,19世后,其族人分居建宁县双溪、艾阳、銀珠坪黃阜。
十四、董杨发家族
南宋末年,董杨发从江西牛栏角(今江西省瑞金市沙洲坝镇清水村)迁居沙县高沙镇渔珠村。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子孙分居沙县虬江街道后底村、高沙镇冲厚村和龙岩市曹溪镇董邦村。
十五、董五十郎家族
南宋未年,董五十郎从河北任丘迁居连城。族人分居城内南门头、四角井、大桥下和高墘上、北团慈坊、外坊塅、、揭屋、鄱洋等地。后裔有外迁台湾及澳大利亚等地。
十六、董万彤家族
元大德三年(1299年),董万彤从浙江泰顺吴屿迁居福鼎西阳安仁村,至曾孙兰二、兰四兄弟于元至正二年(1342年)复迁管阳缙阳村,至今历700余年,董万彤为管阳缙阳开基始祖。族裔主要分布在本邑的管阳、桐山、桐城、前岐、秦屿、福安千诗亭、霞浦溪东(今迁东关)等地。
十七、董念一郞家族
元至正十三年(1354年),董念一郞由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迁居汀州新桥叶屋,7世文滨返居江西,9世宗春移居宁化马屋桥,宗奉迁居建宁。
十八、董懋模家族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董懋模,字仲达,从江西抚州乐安流坑迁入闽建宁府崇安平川(今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
十九、董悦中家族
元末明初,董悦中从浙江嘉兴入闽,定居闽县龙塘堡(今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董悦中生3子:董喜(天房)、董嘉(地房)、董熹(人房)。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 11世董时用,迁居琅岐董安村。11世董时得之孙董至健、董至从、董至衡、董至衢迁居连江县苔菉镇后湾村。清代,16世董思钿、董思代、董思林、董思起和17世董白俤迁居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琯头街、壶江村及秦川村。民国时期其后裔外迁香港、台湾及侨居美国、西欧等国。
二十、董居安家族
元未明初, 为避北兵之乱,董居安由江西南丰三十四都龙湖迁入福建邵武府建宁县北乡蓝田堡排前(今居溪口镇溪枫村)。今传至23世。
二十一、董万五郎家族
元末明初,董万一郎从延平府沙县石鼻头宁家营迁居新罗区曹溪镇董邦村,万一郎四子万五郎留居,万五郎2世泉机居玉宝,漳来居南安金淘院口,3世胜辉移居浙江温台地区、胜荣移居龙岩岩山乡玉宝村、胜宗移居江苏南京。4世成惠迁居南靖梅林镇磜头村,5世祖聪迁居雁石云坪、祖善迁居岩山芹园、祖禄迁居浙江杭州苦竹、祖寿迁居铁山谢家邦。12世惟兴从云坪迁往永安小陶上湖口村。15世在祯,清朝迁居永安市小陶镇中坂村;逸田,清朝迁居三明市尢溪县;18世金华,清朝迁往永定县古竹乡水坑居住。后裔还有迁居台湾,、马来西亚吉打州、、新加坡等地。
二十二、董荣家族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荣从江西抚州金溪县迁居武平县民主乡高横村董家寨,3世丞器移居中赤,丞祚迁居广东潮州。12世贵福迁居台湾高雄市。
二十三、董荀、董芳家族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董荀由盱水琴城(今江西省撫州临川县董家堂)徙迁闽光泽杭西之五都,后迁居四都之水口村横南董家。明隆庆年(1572年),董芳由江西临川县董家堂迁居福建光邑八都董家源(今光泽县止马镇亲睦村),董芳之子孟胜后裔于1782年又迁居李坊乡石城村彭家边村。
二十四、 董七郎家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汀州府董七郎迁居漳州南靖县,子发旺自南靖县迁居泉州府南安县,发旺生子三青泉、青隐、青峰。董青泉孙董经坡与胞兄董经丰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自福建南安迁居浙江温州平阳廿三都大澳心(今浙江苍南县金乡镇),董经坡之子董明祖转迁平阳廿五都乌石岭(今苍南县钱库镇乌石岭村)。董明祖5世孙董应善于清乾隆年间(1735~1796年)自平阳廿五都乌石岭移居福建福鼎八都汤家洋(今福鼎硖门柏洋村通家洋),为福鼎嵛山芒垱迁基始祖。董应善五世孙董东清移居硖门洋尾坪村,7世孙董诚梅、董诚来兄弟再移居福鼎嵛山芒垱村。董经丰4世孙董君显转迁平阳廿六都繁枝(今苍南县藻溪镇繁枝村)。董君显第十子国生于清乾隆癸未年(1763年)迁居福鼎五都店下四斗(今福鼎市店下镇东岐村)。第五子国聘及子文汉、文智于康熙年间(1661—1722年)迁居福建福鼎二都龟岭小岙(今福鼎市前岐镇龟岭村),董文智孙董世游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移居福鼎店下四斗。后裔播迁店下东岐、贠筜、石牌,嵛山鱼鸟、芦竹,福鼎城关,沙埕南镇、后港、岙腰等地。
二十五、董安保家族
明永乐二年(1404年),董安保随军屯垦定居兴泰里葫芦山(今仙游县钟山镇朗桥村)。12世董道俊从仙游钟山朗桥上尾迁居永泰县富泉乡瑞应村。12世董仪肃从仙游县钟山镇鸣和九狮迁徒永泰梧桐西林小溪旧厝铁炉下。15世董元精、董元振、董元润由仙游钟山朗桥迁居中永泰县富泉乡寨尾。
二十六、董其瑞家族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董其瑞从建阳城外董家岭岭下村迁居徐墩镇徐墩村、横丘自然村、佘厝自然村。董其瑞生4子,长暨保、次暨護、三暨庇、四暨佑,明永乐未年護、庇、佑兄弟移居瓯邑。
二十七、董万宗家族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福州洪塘董万宗兄弟三人经商,二人留居建宁,万宗留居在将乐城北,入赘张坑的张扬安之女为室,后卜居崇善。
二十八、 董琼家族
明成化元年(1465年),董琼被奸臣所害,举家从浙江省金华府金华县出避江右广信府(今江西省贵溪县乌鸽桥孔家湾)驻足,后恐前事再发,留下一兄(弟)留守产业,余下兄弟数人入闽。二世蒲八居建宁府、蒲九居长乐县,蒲十迁延平府南平县垂裕乡(今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中和坊),蒲十一居尤溪县十四都官台村。7世祖克祯、克青居尤溪县下墩村。
二十九、董处士家族
明天启二年(1622年),董处士7世董子富、8世及9世子孙原居福建泉州南安廿七都英内(今泉州南安市英山霞美一带),因天下衰乱,先后迁居温州府平阳县四十二都(今浙江平阳县腾蛟镇)薛岙、田贡、贡尾、明山前等地。董子富生7子为盟泉、会泉、新泉、近泉、欧泉、严泉、宾祥,其中,董盟泉、董会泉、董新泉、董近泉的后裔自明末清初,分别迁居福鼎点头七斗岗、大坪、岐尾、垟心、贯岭溪底乌岩、佳阳梅溪、前岐武洋、桐城岐腰、店下街等地。后世播迁福鼎城关、嵛山东角、灶澳、沙埕旧城和福建南平、宁德古田以及浙江杭州、苍南桥墩等地。
三十、董廷槐家族
清初时,董廷槐由汀州迁徙浦邑之西乡永平村(浦城永兴镇永平村)。
三十一、董远清家族
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江右建昌(今江西省建昌县)董远请迁居宁化溪南乡(今宁化县石壁镇立新村)。现已传8世。
三十二、董元锦家族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浙江苍南灵溪河口董尊11世孙董元锦迁居闽鼎邑长屿三丘田(今福鼎市佳阳乡三丘田村)。董元锦孙董大糧,于乾隆年间(1735~1796年)迁居福鼎秦屿巨口。河口董姓9世孙董君秀,于清顺治至雍正年间(1652-1735年)迁居鼎邑二都山后溪(今前岐西宅三河溪)。后裔分布于秦屿巨口及周边村居、福鼎城区,前岐西宅居等地。
三十三、董振夏家族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董振夏从浙江平阳南港三十都观美双溪迁居福鼎县东门外十九都山门(今福鼎市山前街道山前社区董厝),历200余年,后世播迁桐山、桐城等地。
第四节 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一个中国古代的郡级行政区划,其范围大致在今天甘肃省南部和东南部。陇西郡是董姓众多的郡望中最重要的一个。 福建多地董氏沿用陇西郡望。
河东郡;秦置,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北),晋移治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南)。河东董姓来自陇西董氏,是西汉董仲舒的后裔。其得姓始祖蕫父就活动在以闻喜为中心的山西东南一带。
济阴郡;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国置国,后改为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相当今山东菏泽附近,南至定陶、北至濮城地区。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立弘农郡,设郡治在秦国名关函谷关边,县名也是弘农,故址在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灵宝市东北。 汉、唐时代的弘农郡(今天陕西华阴县东南一带),已有董姓族群聚居。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年),改涿郡设置,治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领辖8县,西晋时改为范阳国。十六国、北朝时复为范阳郡。隋开皇三年(583)废除。现有福州琅岐董氏等沿用。
广川郡;南北朝刘宋孝武帝置广川郡,治武强县(在今山东省邹平县长山镇),属冀州。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广川郡废入东平原郡。 现福建董姓有长汀上董和建宁溪枫董氏沿用。
二、堂号
正谊堂:马尾区琅岐镇下岐村董姓。
怀恩堂: 南靖县梅林镇磜头村下磜、庵角、岭下、背头坪等自然村董姓。
玉笋堂: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董姓。
银青柱国:泉州市丰泽区金屿村董姓。
谦益堂:大田城关董姓。
翼燕堂:新罗区岩山乡玉宝村董姓。
树德堂:新罗区雁石镇云山村董姓。
馀庆堂:新罗区铁山镇谢家邦村董姓。
德延永堂:连城县莲峰镇南前村、大坪村、南街和东街董姓,连城县北团镇孙台村董姓。
陇西堂: 长乐古槐、前董、后董、连江东岱董、福州晋安区远西村董姓、长汀县新桥柳屋岭董氏祠堂。
仁和堂: 龙海港尾镇沙坛村后丰董姓。
广川堂: 长汀县上董屋岭董氏祠堂。
怀恩堂: 南靖县梅林镇磜头村背头坪董姓。
湖洋祠: 南靖县梅林镇磜头村下磜董姓。
福德堂; 南靖县梅林镇磜头村岭下董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