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砚村位于闽东官井洋北岸,属霞浦县溪南镇,背山面海。村前广阔海区,涨潮是浅海,退潮是滩涂。滩涂中间凸出一块巨大礁石似砚台,号称“砚”,滩涂因称“砚石海埕”、浅海称“砚江”。海区北岸村庄旧时也因称“砚江”,又称“砚石”。近“砚台”礁石的村庄称“上砚”,稍远点的村庄称“下砚”,董姓聚居下砚村。这里民风古朴,保留有几项传统的春节元宵习俗活动。
“大聚餐”习俗 每年正月初三中午,全村各家各户自备酒菜,家里户主与上劳力的男丁,并携带小孩,集中本村董族祠堂聚餐。邻村和周边相关村庄派代表出席,由众事头人接待。聚餐时不吵不闹,不说不愉快的话,说生产、议村上新一年“众人”大事。大聚餐也是预示新一年全村村民团结和睦、与周边邻村村民和谐相处之意。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停止,而后少有举行。
“烧火炮”习俗 每年正月初五这天上午,村上众事头人安排年轻人上山砍回两根大毛竹,毛竹保留有枝叶。两根毛竹合在一起节节捆上鞭炮,插在村前的火炮埕中间。而后村上年轻人纷纷上山割柴草,你一担我一担的把毛竹一层又一层团团围住,叠五层、七八米高,连毛竹通高十来米,在柴草堆里又塞进许许多多鞭炮。傍晚六时许,众事头人集中村前宫中,请来的道教法师(多为村上人学就的兼职法师)开始“请神”。此时,小孩子们手拿自制干芦叶“火把”守候在宫内宫外。法师一边请神、一边搧着“叫杯。”“叫杯”收杯时(“收杯”意为菩萨点头准许),放神铳三响,并烧大量元宝香烛。此时孩子们赶快将手里的“火把”点燃,向火炮埕方向冲去,谁首先点燃“火炮堆”的柴草,谁就能领到两份红包,以示特别吉利,后面拿火把小孩子到达时也能领到一份红包。火炮堆柴草点燃后,鞭炮响声、毛竹爆裂声,以及柴草燃烧声汇集在一起,加上燃烧火焰,非常热闹壮观。小孩子手里的“火把”点燃火炮堆后不能扔掉,要把火种接回家当晚烧汤煮点心吃,意为保护新的一年大发财、好运气。次日临晨,众事头人早早的就把火炮埕柴草灰收集起来撒到村前海上,祈求新一年海业好。相邻的树兜、上砚、天岐三村,在这天晚上也有开展“烧火炮”习俗活动。
“菩萨走轿”习俗 每年正月十六日上午,为下砚村菩萨走轿日。下砚董氏入闽入霞始祖董期公,唐末随王审知入闽拓居长溪县西北,五代乾化元年(911年)定居本县柏洋董墩。传8世至旵公移居芦洋继迁砚江(“芦洋”,一说是本县水门芦洋,一说今下砚村边山头的围洋地方,待考),传4世至孔昭公,第五世确立五房。族里给每房分配一位 “菩萨”(保护神)(村上其他姓氏合长房那尊菩萨)。菩萨平时供奉在村上大宫里,每年腊月三十晚上,众事头人为菩萨换上新衣衫,抬(请)到了董家祠堂看正月元宵戏。至正月十六日,年过节止,为新一年农作开始。正月十六日上午,经一番“请神”结束,族里每房由七、八个身健力壮的年轻人轮流抬本房菩萨,由祠堂出发,先有顺序,出了祠堂门,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小孩子们扛着旌旗、神牌、龙头杖、拳头杖,还有大刀、宝剑等仿制古代兵器,随菩萨轿后追跑呐喊。年轻人抬着菩萨从村东到村西各小宫走一遍,意为查访,最后回村里的大宫坐镇,保护村民新一年安康发达。相邻上砚、树兜村,每年正月十四日、十五日也分别开展这一传统习俗活动。
栽种风水树、保护风水林习俗 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初五(俗称“五二年”),下砚村的年轻人都会主动相约,在村边周围种上几棵树、几株绿竹,俗称:栽“风水树”、“风水城竹”。群众保护风水树意识很强,虽然没有成文的村规民约,但村民将风水树、风水林视为保护神,保护村庄风水,保护村民平安、发达。村民对风水树、风水林自觉敬畏,不敢乱砍,互相监督,代代相传沿袭。目前下砚村村后的风水林,是霞浦县境内至今最古老的一片古树林。
整理人董兆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