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八闽董氏汇谱)
董养河(?~1643年)字叔会,闽县琅岐镇下岐村人。董廷钦第四子,少负殊质,带粮入鼓山闭户攻读经史。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以岁贡特赐进士,授工部司务。后因兵部尚书黄道周"纠杨嗣昌夺情忤旨勘问",株连养河,欲置极刑,养河处之泰然,日与道周唱和,作《西曹秋思集》。同年,道周起用,养河亦官复原职,进户部主事,翌年,迁员外郎兼兵科给事中。钦命监督九门、芜湖钞关,命下而卒。
《西曹秋思》为明末黄道周、叶廷秀、董养河三人唱和诗集,诗皆七律,分上平下韵三部分,每部分各三十首,共计九十首。该书初版于董养河逝世五年以后,约为清顺治四年左右,即为南明永历初年。
濮州葉廷秀 潤山
鎮海黃道周 石齋 仝著
晉安董養河 漢橋
一東
潤山:
寧甘袖手不書空,流水深山靜者同。
漸拓疏懷秋色裏,微敲新句月明中。
傍簷片榻頻驚雨,隔院雙吹晚散風。
世事滔滔何處砥,請君百折看川東。
漢橋:
浮雲吹盡雁橫空,影落長江笑我同。
再閱燠涼雙闕下,驟驚寵辱一年中。
蒼葭秋遠承清露,仄柏峰孤試勁風。
惆悵無方辭繳弋,未須悔別舊牆東。
石齋:
虎谷蛟潭人影空,棕團攜得與誰同。
破車已頓荒山下,短棹仍投虐浪中。
出袖琪花齊化石,開帷蠟火各經風。
茅蓴握卜千金數,何處安流滄海東。
二冬
潤山:
遠樹夕陽陽抹濃,天南極目見雲封。
憶蓴悶阻連朝雨,索米愁催落月鐘。
鄉國何年消戰皷,客途到處老秋容。
餘生賸有歸歟意,欲買荒山聽古松。
漢橋:
雖然雲壑趣偏濃,踣馬何關試蟻封。
漫縶南冠悲夜柝,還驚北闕誤晨鐘。
蛟龍浪闊魂頻度,兕虎風淒道自容。
莫爲陸沈相對泣,荒園猶有未凋松。
石齋:
最不宜看雲樹濃,況當隙照又雲封。
青天偶屑星榆淚,白日仍催子夜鐘。
半壁寒灰圍客夢,一壺漏屋穩身容。
驚心戶外傖兒語,多少黃鸝失亂松。
三江
潤山:
更於離亂念家邦,客去林空鶴影雙。
豈畏風霜催鬢落,已觀寒暑定心降。
尋嘗日半分僯火,遮莫廉垂對草窗。
挂壁蒼苔閑不厭,暮涼猶倒酒三缸。
漢橋:
曾築黃金動帝邦,報燕書讀淚痕雙。
眼中驥足囚空老,天上旄頭掃未降。
剝啄敲棋憐蘚榻,錯綜詮易類芸窗。
清宵韻侶無賒酒,坐看秋花蘸碧釭。
石齋:
雁集鳧歸各此邦,投羅舄履肯雙雙。
未馴龍性知無賴,已墜文城可遂降。
判作候人辭赤芾,悔從雕管謝蓬窗。
巢由屈賈同銷處,一勺燈花倒暮釭。
四支
潤山:
閉戶從知懶性宜,倦蟬唫老墜秋枝。
何人重幕尊開好,有客單襟睡起遲。
語默初難學古象,衣冠今已累明時。
新來作計惟寒儉,皎月撩窗動素思。
漢橋:
紼鹿冠猿兩不宜,此身於世總駢枝。
偷閒本恃消名蚤,蒙難空憐學道遲。
豎鬼數經辭藥後,崩瀾少記得壺時。
於今履虎平平爾,鼻鼾如雷何所思。
石齋:
促刺話頭兒女宜,瘖蟬今已斷枯枝。
不辭碧藕通身脆,莫說蟠桃結果遲。
烏鴿掌中猶覓食,貓狐眼裏未移時。
甫田歷歷生驕莠,空對笠人訴所思。
五微
潤山:
幾載煙霞坐釣磯,風塵回首失荷衣。
渡橫野水潮初落,蕪盡田園客未歸。
只有閒心翻夢趣,不因詮易漏天機。
眼前何處迷途盡,入夜愁看螢火飛。
漢橋:
抛卻魚竿礪女磯,秋風誰爲搗寒衣。
嗟予無死三年望,問客何來他日歸。
松桂故山空掃迹,龍蛇大陸未藏機。
纍臣賸有憂天淚,六月嚴霜已晝飛。
石齋:
半磚墮甑亦漁磯,何處沙灘不箬衣。
猿檻難啣銀索去,燕窼猶貼破帆歸。
百錢穆蔔饒生計,兩字眀符澹殺機。
聞道西山六月雪,孤臣未敢問霜飛。
六魚
潤山:
豈因交絕往來疏,思逐歸鴻落照餘。
何處扁舟橫荻月,有人欹枕夢鱸魚。
天涯尚見石堪語,鄉國仍憐竹報書。
閱到三時秋又老,素懷歴落意躊躕。
漢橋:
凋桐如髪影疏疏,菙楚聲殘午睡餘。
驚矢固宜同孽雁,脫淵蚤是愧潛魚。
樂爲晨夕相憐伴,忘在風滔未見書。
久學養生經險盡,善刀藏豈待踟躕。
石齋:
榆陰隔歲再疏疏,題鴂聲殘芳草餘。
化國久賒雙夢蝶,仙方空禁一衣魚。
千春石鷁懸知我,四壁風霆倘護書。
閉眼支床生已老,爲誰搔首更踟躕。
七虞
潤山:
倦眼何須別智愚,冷心幸已澹榮枯。
敢期明月還珠浦,獨覓寒虹貯玉壺。
觀世總成真逆旅,愛才尚有舊奚奴。
故鄉剩得蓬門在,爲倩僯人鏁住無。
漢橋:
蝸爭龍戰一何愚,貂玉晨披骨夕枯。
達士信天分齒角,野夫滿腹在爪壺。
伏書女授吾期子,箕範王咨舊是奴。
每憶古來憂患地,婆娑生意不能無。
石齋:
買車還馬豈云愚,卻爲龜靈龜自枯。
刺棹何須頻結佩,中流不合自捐壺。
便從館庫烹鴨犬,莫向崑崙問寶奴。
世道關天人事澹,錦場簇草幾時無。
八齊
潤山:
眼底往來途不迷,半窗亦似一枝棲。
窮岩久見蛛封網,塵榻嘗疑鷰墜泥。
隔壁有人唫白苧,故園無路杖青藜。
不堪薄暮蠅蚊亂,靜裏思深風月蹊。
漢橋:
鱗羽離披夕霧迷,棘圜何必異桐棲。
忠難動主水投石,學不如人馬陷泥。
無罪叜懷非白璧,放歸予杖是枯藜。
倦雲此去深深閉,或許隨僧過虎蹊。
石齋:
空澤今知老馬迷,只因結足坐雞栖。
人將道眼安金屑,天與鉛刀切玉泥。
高士每逢新燹火,星寮錯怪舊燃藜。
遺鄉小吏黃華綬,未用深深桃李蹊。
九佳
潤山:
昔人撒手百層崖,看到尋常事偶諧。
道在實難隨世諾,途窮幸不喪吾懷。
涼風初試寒松節,野火仍留枯草荄。
抽卷尋詩防累靜,水雲空闊自高齋。
漢橋:
絕物無能學斷崖,放情時復托齊諧。
身櫻羅網纔思過,人在蒹葭豈易懷。
論世寸心留雅頌,識花雙眼定根荄。
懶將生事防生趣,九食三旬半是齋。
石齋
伐檀人去久乖崖,梳草薙雲汝未諧。
鶩鴨欄中容絕足,驪龍穴底失開懷。
已看日腳侵枯岸,不趁雷車問舊荄。
石馬銅駝能自在,小舠灣處即高齋。
十灰
潤山:
隙光孤影勉裴徊,秋雨夤緣長碧苔。
儘棄身名抛恨去,如常色笑引詩來。
僯家莫弄落梅曲,盛世原寬詠檜才。
傳語門前鴎鷺伴,知聞未斷漫相猜。
漢橋:
梧窗無語月低徊,挂壁龍吟生繡苔。
與世違多皈梵果,爲書誤不恨秦灰。
麟楦自詫尋常眼,鳳臆終矜急難才。
黃獨紫芝還我去,蛣丸鴟鼠莫須猜。
石齋:
隨他燕雀雅裴徊,已見朱闌惹綠苔。
束楚何當支大廈,奔流端不顧微灰。
鴟夷自賽江湖願,枹鼓難明堂阜才。
只此山深朋好絕,虎嗥豨嘯莫相猜。
十一真
潤山:
許多世事莫開唇,戴笠相逢各飲醇。
丘壑欲容高枕士,兒童猶識濯纓人。
唫深庾亮樓中月,思入莊周夢裏身。
一線江湖緣未斷,漁翁何事滯垂綸。
漢橋:
酒爲銷憂強入唇,醉鄉憐我果清醇。
看呼五白賒豪客,聽撫孤桐見古人。
半市半朝雜處地,亦僧亦梵苦唫身。
若無鈴柝頻驚夢,何異秋江隱釣綸。
石齋:
莫貪鯉尾與猩唇,桂蠹蓼蟲久自醇。
不向鹽梅嘗異味,翻從毒草見真身。
牢騷鬼射沙中影,割截天全線下人。
自是觸膚通世法,髑髏在處感青綸。
十二文
潤山
澹漠天光閑自分,愁心一半送斜曛。
秋蛩泣露驚頹壁,倦鳥尋枝避斷雲。
欲向滄溟窺道岸,未教劍氣觸星文。
亂離滿地勞瞻顧,何處家移野草薰。
漢橋:
秋光無賴又平分,騎馬紅塵較易曛。
羈客杯鐺空皓月,美人環佩隔高雲。
牆蛩韻切猗蘭操,江雁聲逥織錦文。
歸夢欲成還坐起,貝龕添取百合薰。
石齋:
殘基歴亂已難分,復瀉空杯禱落曛。
白首繫官如祝髪,長天送老屬孤雲。
人經多難思偏遠,賦爲銷愁語不文。
最憶堊廬員石下,松脂楓乳共龢薰。
十三元
潤山:
莫羨明時鵷鷺尊,應秋螢火煽黃昏。
論心幸倚人如玉,席地偏宜月到罇。
白壁餘晶仍射斗,青銅合老未驚魂。
不堪重憶昨年事,潦倒猶憐諫草存。
漢橋:
滄州吾道亦何尊,赤米白鹽朝復昏。
鷗侶絕無峰對面,瓦衣何有雨傾盆。
開籠放鶴憐垂翅,薙圃分華欲醉魂。
底事衰年輕一擲,到家羞說舌猶存。
石齋:
率野仍知虎兕尊,蟄蟲徑不悟朝昏。
紫苔任蝕腰中劍,白浪頻翻馬上盆。
百戰墜肌猶有骨,片言折脅但銷魂。
宮縚允矣吾夫子,莫說香柔舌自存。
十四寒
潤山:
同異可將人面看,無妨對酒靜波瀾。
風涼自解秋香好,日暮方知遠道難。
半夜青藜燃太乙,多年清夢醒邯鄲。
目前道氣追隨是,何處塵埃更正冠。
漢橋:
海月遙憐女兒看,魚龍何夜不生瀾。
言愁我自經愁慣,破笑方知強笑難。
萬國煙霾呼戰鬼,中原豺虎斷征鞍。
便歸未卜歸何日,徒歎梅真蚤挂冠。
石齋:
明月人當漁火看,一行蔥渫也翻瀾。
觀生已識有生累,閱物方知望物難。
是處未應題絕筆,此翁何苦據征鞍。
秋冬射獵真無藝,乞得鹿皮製小冠。
十五刪
潤山:
獨有秋思不可刪,三時珍重一身閑。
靜中稽古堪心醉,愁裏逢人易鬢斑。
大海遺珠懸北斗,孤雲帶雨下西山。
屋梁落月情如許,未免夷猶去住間。
漢橋:
蕙合滋榮艾合刪,主恩何敢怨投閑。
名題虎觀新開典,官躐鳩曹獨領斑。
腰骨伸來仍傲菊,頭皮留得未慚山。
衹爲宵旰分鄉夢,時繞紅雲玉仗間。
石齋:
十七部書一夜刪,離身蕭斧即高閑。
艱貞不敢聞箕子,眀哲隨它笑史班。
吳市故家猶辨姓,草堂神物別移山。
鐵圍盡處無開諾,萬歲君恩出此間。
一先
潤山:
披離亦侶飲狂泉,乍聽秋聲意惘然。
無那思君如滿月,不堪顧影在壺天。
野情仍昔憐孟雅,生計憑今遜睡賢。
欲辨西陽烏盡處,山川滿目蔚風煙。
漢橋:
負他白石與青泉,顧影樊籠一啞然。
衰鳳片鴒終瑞世,愁胡雙眼自橫天。
榆收難學平津媚,籜落深思王蠋賢。
字作蠅頭書未蠹,草玄高閣也淩煙。
石齋:
杖頭跑地得雲泉,帝與筮魂又栩然。
皓首不須談物命,枯苗安敢負穹天。
豢牛自識羊皮賤,寶鼎寧知柳下賢。
獸炭狼煙爭歲暮,此身輕帶介山煙。
二蕭
潤山:
但看木落悵先凋,卻望千門月色遙。
此處投珠無按劍,幾人鍊汞勝吹簫。
平沙集雁雲初懶,涼雨寒蟬秋漸驕。
遂有壯心成泮渙,還山我欲混漁樵。
漢橋:
回首明湖楓漸凋,六橋尊酒故人遙。
同心月冷松間帶,乞食風淒江上簫。
北雁飄來多避繳,南鱗徙去不通潮。
僑家城曲吾孫在,何日攜書偩老樵。
石齋:
雪盡松寒喜未凋,故園萬里詎云遙。
中原刁斗依清嘯,南國松梅碎玉簫。
胡馬夜闌齊飲水,鯨魚月出各窺潮。
風煙嶺表晴無恙,不使明時缺老樵。
四豪
潤山:
一書一劍半生勞,采得湘蘭佩影高。
霄漢原無留芥蒂,江湖多是閉蓬蒿。
何須同異爭三耳,祗見居諸喚二毛。
布被蒙頭惟穩臥,不知門外有風濤。
漢橋:
嘑牛嘑馬亦何勞,厭聽淒鴻入漢高。
閱盡千秋空竹簡,問來七尺只丘蒿。
倉鷹在臂爭鋒距,翡翠棲苕矜羽毛。
抱病自憐還自笑,更深燒茗戰秋濤。
石齋:
折轅炊火見薪勞,卻想晨門身事高。
阿客到頭輕【舛+鳥】鷟,小山終古耐蓬蒿。
五噫改字蛇添足,一臼移家燕落毛。
何處飲牛更洗耳,手提竹枕聽秋濤。
五歌
潤山:
家山無計謝煙波,餘課閑唫貧也歌。
老近自知心省好,朝來其奈事生何。
兵荒驛路棠陰少,將相池臺蔓草多。
搖落客情難對酒,三秋一半夢中過。
漢橋:
頻年浪迹在江波,風景撩人足嘯歌。
三夕洞庭皆月伴,一帆廬阜奈雲何。
仙人鶴去遺丹少,騷客風流灑墨多。
非爲緇塵滌逸翮,秋山誰勝不堪過。
石齋:
漁龍白日撼名波,縱有窹言不敢歌。
畫局半枰生已老,石頭雙柱意如何。
裁將皂帽遼東近,乞得丹砂勾漏多。
莫謂刺舟漁父傲,洞庭深處少人過。
六麻
潤山:
十畝荒殘不用嗟,孤萍一縷繋天涯。
那更多事唫爲苦,賴有能閑餐漸加。
客路空聞求塞馬,世情應蚤辨弓蛇。
可憐歴亂風煙裏,秋色先人已到家。
漢橋:
楚水扁舟更可嗟,巫雲三載斷天涯。
煙迷鸚鵡春衫濕,雨聽瀟湘雪鬢加。
漢女有魂皆藥草,漁人無夢不桃花。
悲愁欲擬離騷怨,閣筆東僯宋玉家。
石齋:
敏手誰能辨咄嗟,容頭身過即生涯。
八行封去青雲寂,一部書成白髮加。
滄海舟能浮貝葉,武林溪莫禁桃花。
馬頭亭館多無礙,喜得牆東未有家。
七陽
潤山:
明鏡難窺髩上霜,貞心幸不委淒涼。
風雷乍動聞天笑,松菊猶存佩月香。
獨向孤灘憐逝水,只宜半畝問芳塘。
四休居士逢人懶,消得清尊又夕陽。
漢橋:
絺時不蚤備嚴霜,短褐何辭耐夜涼。
肉斷菔根生暖氣,卉殘菊蕊動微香。
寄兒好護藏書架,戒仆休枯養鴨塘。
更喜老兄林下健,歸陪詩酒趁春陽。
石齋:
江南楓桕好經霜,從此紅雲試晚涼。
不信冰車輕蹴岸,自耘佛瓜動奇香。
風平掛席看疏島,日午收鹽過小塘。
泛泛卜居誰得侶,殷雷多半載山陽。
八庚
潤山:
靜裏秋容晚更清,愁心暗與暮雲平。
涼天方歇蜩螳語,征路重看枤杜榮。
尚有黃花酬晚節,可無白日送歸旌。
還山應觸檀槽淚,仍似風簷雨夜聲。
漢橋:
在山泉濁出山清,今古英雄亦不平。
但有畫龍難作雨,可令嘉穗失敷榮。
人無按劍憐才命,天試傾輈識性情。
東舍看花西舍酒,何知淒惻是秋聲。
石齋:
萬斛阿膠河水清,千群精衛海當平。
欲教玉氣如泥軟,不忍蘭根學艾榮。
血出銅人猶有命,毛黏石蛤遂無情。
開頤錯說前生事,已作六花花外聲。
九青
潤山:
羞將枯穎乞詩靈,每到秋來愛澹寧。
因道利名便割席,且酬日月正翻經。
天高不礙飛鴻鵠,原上謾勞歎鶺鴒。
思入煙霞深一往,瀟瀟月露下空庭。
漢橋:
勒移不待北山靈,皂帽今真愧管寧。
腰下已無堪痊劍,胸中空有未傳經。
西園秋草傷蚨蝶,遠路涼風憶鶺鴒。
戀主願聞頻送喜,捷書近報欲犁庭。
石齋:
敗鼓當場已不靈,何須鐘磬數丁寧。
人看烏鳥無多識,天假書生守一經。
盡處波濤摧土埂,偶然風雨混原鴒。
家家少媍排香火,幸勿纓冠過北庭。
十蒸
潤山
怪得蹇來翻聚朋,庭啣月照散群燈。
但憐臣罪何難見,欲悔昨非今未能。
聽雨時過垂翼鳥,入山偏愛臥雲僧。
不知此意人知否,一片寒心萬壑冰。
漢橋:
彀中不中幾人曾,網鳳罝虯亦未能。
假我白頭無作吏,何山蒼梧不藏僧。
刀碪變相尋真筏,風雨枯燐暗破燈。
但得主恩容縱壑,孤峰豈礙月爲朋。
石齋:
曾到青蒲泣未曾,解衣攀鼎亦何能。
雪中守奏雁門吏,釭底搖頭匡阜僧。
已縱風煙侵曲突,不貪膏火護殘燈。
窮奇漸噉青陽盡,屈指當年幾道朋。
十一尤
潤山:
遙天高雁逐雲流,千里書來煙樹秋。
半夜擁襟聽畫角,誰家呼酒踞高樓。
不嗔簷鵲攪鄉夢,卻恐路人分客愁。
莫向風前思往事,已將身世付輕漚。
漢橋:
六朝幾度問風流,淒斷秦淮樹樹秋。
與客綺裘霜上月,看人珠箔渡邊樓。
綆沈眢井苔還綠,屐冷東山花合愁。
笑我觀空如止水,未忘情復動清漚。
石齋:
蒼茫聽葦自中流,恰有危帆共飽秋。
百鳥難排千目網,孤身合住幾層樓。
世能無事吾何事,人共言愁我始愁。
辨得乾坤成骨血,此生安敢道如漚。
十二侵
潤山:
記得淋漓效釜鬵,雞鳴風緊氣蕭森。
泥塗猶喜世□淺,暇日方知天意深。
隔歲重虛黃菊意,故園一繋白雲心。
市朝幻相今參破,危坐寒燈竟似瘖。
漢橋:
三復風人歌溉鬵,壯懷天外髪森森。
棲來粉署馬同廋,老盡青山樹未深。
峰壑著人皆側足,鬚眉何事可捫心。
因憐物負幾先智,蟋蟀秋唫蟬自瘖。
石齋:
泰否關頭各釜鬵,一身當火自蕭森。
合分毒痛身難免,欲叫狂泉睡已深。
猿鳥見人先引路,龍蛇過歲未安心。
帝功霸業無消處,莫怪夷吾老自瘖。
十三覃
潤山:
羅吏囊文亦類貪,乾坤何處著奇男。
一閑止味三爲樂,百懶寧惟七不堪。
常對孤雲諧獨往,暗攜秋月臥清酣。
涸鱗破網無奢望,欲傍高臺結半庵。
漢橋:
惟有溪山不厭貧,羅溪招友復攜男。
罾蛟澗底鱗鱗動,石語峰頭片片堪。
銀瀑洗毫穿海怒,綠蕉裁稾入霜酣。
廿年復聽連床雨,愁說雲深似舊庵。
石齋:
不捐薇蕨已成貪,況有私交過魯男。
長天照影絲絲入,名主誅心事事堪。
便禦狐狼風不競,可逢魍魎戰還酣。
分襟回去四千里,南北東西結小庵。
十四鹽
潤山:
跼蹐低垂風雨簾,細嘗茶孽亦能甜。
獨行不必僯同病,今事何須用古占。
波靜五湖人似鏡,天懸三島日依崦。
夢餘只可唫流水,歸計蕭蕭馬首瞻。
漢橋:
晏師岩閣捲筠簾,泉喝無聲乳自甜。
蝌蚪壁題金簡字,天山象落紫陽占。
龍聽法乘雲連海,衲遶經臺月照崦。
坐臥半生迷小草,屴峰秋色與誰瞻。
石齋:
斜風斜雨捲疏簾,橄欖仍能得到甜。
豈有列名呼火樹,更無奎宿語星占。
三生天外投丹葉,百行經中禮玉籖。
屠釣它年隨畫像,千春未必少觀瞻。
十五咸
潤山 :
十載雲山久樹銜,不堪煙霧鏁松杉。
澹人耳目分醒醉,高我鬚眉任譽讒。
萬裏秋岩催葛屨,三關寒沁裂征衫。
家園尚有漁竿在,爲囑西風蚤掛帆。
漢橋:
幔亭別後半雲銜,負卻層梯幾換杉。
虹板曾孫難度俗,蛾眉秦女不憂讒。
種茶世改停龍餅,接筍人歸脫綠衫。
雁過好傳仙侶道,驚波今喜得收帆。
石齋:
落節道人別署銜,蕭然衣袖亂松杉。
焚香洗足能通座,攬鏡刊眉少避讒。
倦去調禽還引几,老來疊葛護單衫。
蠻煙未必無真氣,便寫真文挂布帆。
這部《西曹秋思》卷首有董養河子董師吉撰寫的一篇刻書前“記”。據董師吉講,其父董養河病逝於崇禎十六年秋,他刊刻此書時,“作令赴粵,愴然數載之中,岸穀陞沈,而先大夫又棄予五年所矣”。由崇禎十六年下推五年左右,爲清順治三、四年間,即南明永曆並紹武元年前後。董師吉“作令赴粵”的具體地點,據其前“記”所署,爲廣東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