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账号:  
密码: 忘记密码?

您现在的位置: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 > 文章详情


董执谊:闽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
发布人: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7-01-04     点击量:916

   

董执谊(18631942年)字藻翔,号藕根居士,祖籍长乐。光绪丁酉(1897年)举人,一生留意乡事,是闽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我省近代文化名人。

董执谊的同年举人、也是名诗人的何振岱曾这样评价说:“君于乡邦文献搜罗富有,数百年兴废沿革之由周知无遗,乡人修方志者就叩所疑,咸得意以去。前辈留心乡事者,若王应山、陈惕园、郭兼秋诸老外,君必首屈一指。”王应山是明朝人,《闽都记》的作者,陈惕园(寿祺)和郭兼秋(柏苍)都是先于董的前辈名流,均为从三坊七巷走出、对福州乃至福建文化有重大贡献的人物。

一、味芸庐与贞吉居

董执谊一生著述甚丰,斋名堂号也多有变化。如出版《闽都别记》时署“藕根居士识于冶城之屈蠖斋”,藏《闽都记》板用藕根斋。又曾以“两杼堂”为堂号,因先生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陈太恭人和祖母葛孺人长年坚持寒夜织布,培育先生读书直至二十年后中举,为此,福建巡按使曾颁赠“寒梭两杼”金字匾牌,以为表彰。

“味芸庐”是书店之名,按照《鼓楼区志》记载:“味芸庐始创于民国元年,店东为清末中式举人董藻翔。主要收购古书籍善本、手抄本,陈列出售家藏不惬意书籍。因其社会活动颇多,无法兼顾生意,两年后便告停业。”以社交与搜罗善本为目的,不单纯谋取商业利润是福州儒商的特点之一,故先生的书店业务虽然不大,门面却不小。

董氏故居又名“贞吉居”,位于三坊七巷中轴线南后街西侧衣锦坊口,是一处传统风火墙式民居,共有三池七井,有假山、亭轩,旧植岁寒三友,寄寓主人志尚。当年林纾、陈衍、何振岱、陈培锟、于君彦等人常在庭院雅集,焚香品茗,吟诗作赋。

先生之父董炳章,号纫兰。取意《离骚》“纫秋兰以为佩”,有德配君子之意。故董执谊曾在花厅植兰数十盆,寄托追思。故居后花厅曾作为古民居典型入收多种书刊。如今留住后花厅的郑润琪女士,今年已91岁高龄,是健在的董家辈份最高的长者之一,她是董执谊三孙、《汉语大辞典》主要编写者董珊的夫人。

二、《闽都别记》与《闽都记》

先生最为人称道的功绩,就是对《闽都别记》深度加工整理并印行传世。此书是福建乡土文学的瑰宝,是福建有史以来罕见的一部大型民间文学总集。它在乡土文献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替代的。《闽都别记》大约成书于清代乾、嘉时期。其中故事两百年来在福建、台湾及南洋闽籍侨胞中盛传不衰,诸如郑唐烧火炮、陈靖姑除妖、柳七娘造罗星塔之类故事,许多老人至今还是津津乐道。《闽都别记》全书四百零一回,共一百二十万字,以福州方言俗语叙述闽中故事,时间跨度上自唐末黄巢起义军入闽,下至清初,为我们展现了悠远绵长的福州地区朝代兴衰、社会变迁的风情画卷。书中插叙上古闽越先民事迹,联缀大小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轶闻,叙事虽脉络错综,剪裁史实却也层次分明。此书在地方文学、史学、民俗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重大研究价值。先生整理出版此书,可谓慧眼识珠,功不可没。

《闽都别记》原来就是说书人口传笔录的话本小说,历经岁月,相继凑成合集。此书成书百年,直至清末都没有印本行世。只有几种不同时期抄录的详略各异的抄本,分别藏于福州的望族世家。先生从螺洲陈家、宫巷林家、光禄坊刘家借得珍藏抄本,当然还对照参考家藏善本及地方正史、别史,对此书全面精心整理、点校、勘误、补充,润饰部分字句。最后请人抄正作为定本。这是一项耗费心血的庞大文字工程,从上文何振岱对先生赞语看,先生当之无愧。

宣统辛亥(1911年),先生初刊油印《闽都别记》问世,全套四十本,每本十回,当时只印二十五套。1927年,先生又将此书委托南台建业石印社石印,连史纸双叶线装本,扉页用宣纸,署藕根斋印(丁卯冬至重校上石本),每部共二十卷,共印六百部。此书印成售出,“不十日而空,盖乡之士女,遍喜读之”。关于此书作者,先生推断不只一人,但究竟如何署名妥当,却颇费斟酌。后来初刊本书时,确定署“里人何求纂”。以“里人”扣合“闽都”,以“何求”暗指编著者“何可求”、“何用求”,十分贴切。沿用百年,出版界和文献学者都无异议。此书初版和再版本均有先生短序,介绍刊印缘起。序虽短,字斟句酌,评叙精当,是研究《闽都别记》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

《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曾经从中国古典文学中选取对联素材,《三国演义》、《水浒全传》、《封神演义》等均只选一联,《西游记》选三联,《金瓶梅词话》选八联,《红楼梦》选二十四联,而选自《闽都别记》竟多达二十五联。由此可见《闽都别记》一书的文化底蕴和先生的润饰之功。

关于此书的深远影响,徐书虬先生198664日曾以《〈闽都别记〉与日本学者》为题,在《福州晚报》发表文章,称东邻日本国内学术界也颇为重视此书。又称日本文学博士洼德忠在所著《中国文化与南岛》中谈到中国人土地神的信仰与南岛时,就把《闽都别记》与中国的其他两部名著《新齐谐》及《西游记》并列。日本学者新屋敷幸繁在所著《新讲冲绳二千年史》中,谈到琉球与中国关系时,曾引用翻译的《闽都别记》有关故事,可见此书还曾传往冲绳(琉球)。

话说回来,讨论《闽都别记》的价值,还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正如五千年中华文化维系全球炎黄子孙爱国之心一样,乡音、乡情、乡土的美妙传说,同样令人眷念。再说《闽都别记》叙事及故事相关的处所地名,有的是至今不变的十邑县名、乡名,如古田、连江、罗源、宁德、闽安、螺洲、前屿、后屿;有的是福州至今沿用的,如南台、中亭、龙潭角、钱塘巷、祭酒岭、银镶浦、鸭姆洲、洪塘;有的是有据可查的宦贵巷(蕃鬼巷)、长安山(长坑山),古迹名胜如乌山、九仙山(于山)、鼓山、旗山、金鸡山、西禅寺、万寿桥、罗星塔等。福建古称“海滨邹鲁”,人杰地灵。福建乡人和海外游子不论出生在哪里,不论回乡走到哪里,都可以在书中找到自己或先辈生活过地方的相关故事,寄托爱乡、恋乡的情怀。《闽都别记》这样一部乡土气息浓郁,地域色彩斑斓,内涵丰富的民间文学巨著,在全国也很罕见,它所孕含的凝聚乡情、团结乡亲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先生收藏《闽都记》板的时间还要略微早些。《闽都记》是明代福州学者王应山纂辑的纪胜体例的地方志。此书共三十三卷,记述闽中郡县沿革、湖山胜迹、乡里遗闻。脱稿二十五年后始得刊行,清道光九年(1829年),“求放心斋”主人又重刊行世,陈寿祺作序。先生不惜重金,辗转购得此书道光年间雕板,为之全面勘定补板珍藏。后再版时,仅在扉页右下方以小字署“藕根斋藏版”,以示区别。

1956年,先生长孙、三孙等继承先生遗志,合力将这本颇有价值的地方善本重新修整付印。先生次孙董家遵在序言结语称:“整修付印以供考古问俗之助,亦藉以副国家维护地方文物及先人保存乡贤遗著之意云尔。”

三、著述乡邦文献与保存古迹

先生素研考据之学,协助陈衍、何振岱编纂《福建通志》、《福州西湖志》之余,著有《榕城名胜古今考略》、《闽故别录》、《藕根斋摭拾》等,又手辑《近人荣哀文件汇订》,内容丰富,分订十二册,是研究清末民初福建省世家宗族难得的原始资料。

清末以降,社会动乱,古迹多有损毁,如不及时保护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有鉴于此,民国十九年(1930年),福州地方文人陈衍、董执谊、于君彦、施景琛、欧阳英、刘通等人发起组织“闽侯县名胜古迹保存会”,重修古迹。从泉山(冶山)入手,历时二年修复自汉迄清古迹。先生曾赋《泉山名胜清复喜题》一首:“闽都山水夙都游,咫尺泉山胜未搜。垂老忽看名迹复,一回登陟一勾留。”欢娱之情跃然纸上。于山戚公祠为祭祀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英灵之所,祠内还有为纪念南宋主张抗金、1192年任福州知州兼安抚使辛弃疾而建的“万象亭”,当然都是古迹保存会诸老修复首重之地。此外先生主持、参与保护修复的文物古迹项目还有:主持重修福州文庙,“董土木三年,寒暑不懈”;协修城隍庙,“城隍庙祀闽越王驺郢”,查证“宋明诸志”,恢复旧观,“更拓其西衢之路”;修复明名臣董应举祠(乌山太虚亭遗迹),并为撰写《修复太虚亭为搜求署额文》及两副楹联。有关诸事的亲笔文启书函至今犹存,可资研究。

四、文人气节与爱国传统

1932年,“一•二八”抗战爆发。55日,中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时隔四天,59日,董氏同陈衍等爱国士绅同集戚公祠,声讨蒋政府不抵抗政策。

1937年“七七事变”,董氏74岁,最常吟诵的就是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诗句,先生的唯一一张个人遗照也摄于故居花厅梅花树前。1941年,先生逝世前一年,421日,日军侵入福州,先生已78岁高龄,断然拒绝家人随省府迁永安之请。先生曾赋赠省教育厅厅长郑贞文(南宋郑思肖族裔)《笠剑图》题诗云:“爽飒英姿写逼真,急装笠剑足精神。井中心史传家在,一例歼仇志待伸。”

受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思想濡染,董氏很早就清醒地看到只有国富民强才能救国救民,并且一直积极付诸行动。他将次子董森送往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并且热心教育,出版医书,积极投身善社、普济堂、惠儿院等慈善事业。另据陈和栋《吴航乡情•记长乐民国八年海啸》记载,先生还是此次海内外赈灾活动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而此后的国恨家仇更坚定了他爱国爱民的思想,以至于垂垂老矣仍高歌“魂仍杀敌”、“一例歼仇”,其志愈老弥坚,至死不渝,如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那样苍凉悲壮。应该说,这些与他对中国文人的优良传统和近代闽都进步思想的传承都是分不开的。

五、贻留尤望后人贤

董氏一门以文章学问起家,对于文化的寄托之深也堪称执著。先生在故居柱联所寄望的“贻留尤望后人贤”,也就是文学传家,代有贤人。先生非常重视教育子孙,特将明代大儒王阳明的《客座私祝》书迹拓本刻为屏风,用以时时砥砺家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收录先生遗作五首,同时收录先生长孙董岳如、三孙董珊作品。远在广州的先生次孙董家遵,其实也是诗坛高手。董家遵解放前即任中山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历史学家。后来他曾长期担任中山大学历史系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与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是同室教授。2004年,中山大学庆祝校庆80周年,出版该校杰出学人文库,文科18人中有董家遵列名。

中山医科大学知名教授董胜璋,科研成果丰硕,是先生最长的曾孙女。在她以前,先生有二子七孙及三个曾孙,全为男丁,得此女孙后,先生欣喜之余起了个“胜璋”名字,意指超过男孙,胜璋终于不负厚望。

董执谊的曾孙董琨,生于台湾省台北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为国内汉字及语言学的知名学者。在台湾举办第一届汉字文化节期间,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网站发布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董琨应台北市国乐团的邀请,于2005127日至29日赴台,参加“汉字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会上,董琨曾用一个贴切的比喻来形容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差异与融合问题:“一个家庭里有两兄弟,后来分家了,但两兄弟依然遵循传统,把大米当主食。不过老大为了好消化,把大米煮成粥喝,而老二还是规规矩矩地吃干米饭。其实这只是水多水少的问题,但都还是大米。如果老大去老二家做客,老二完全可以把饭煮稀一些;反过来如果老二来老大家做客,老大也完全可以把饭煮得干一些。”

抛开两岸关于“繁体字”、“简体字”争论不谈,从台湾也计划将“汉字”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出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全球华人一致认同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先生一生孜孜不倦的事业也正是传承文化。先生当初曾有“枉说孙曾逾百指,传家经史赖谁通”的感慨,可喜后裔中人才辈出,文教世家,百年传承;弘扬传统,后继有人。如今的福州古城,政府大手笔保护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遗产,闽都文化的传承者董执谊可以含笑九泉了。

发布时间:14-08-22

发布人:董骏


闽董氏会 | 董氏资讯 | 董氏研究 | 董氏文化 | 通知公告 | 董氏宗祠 | 闽台董氏 | 董杨童渊源 | 董氏家谱 | 古今名人 | 联谊动态 | 视频新闻
企业风采 | 名胜古迹 | 功德芳名 | 宗亲留言 | 在线投稿 | 闽董氏姓志 | 华夏董氏 | 关于我们 | 投稿说明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董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    闽ICP备14012284号-1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319号奥体都市花园18层1810单元    电话:0591-8365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