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董氏宗祠汇编
1、东岱宗祠
东岱山川秀丽形胜要塞,地控敖江紧接东海,堡守县门雄扼一方。明季筑堡设铳城,清初立巡检司。筑堡之际,董氏十世祖文秀公认定住居地前朝云居仙境,后对笔架神峰,左倚旗山,右襟敖江,聚胜地风光之秀,得海天鹰扬之气,有发达之象,兴盛可期,于是首倡建祠于堡南。明崇祯间祠遭回禄文物尽失。嗣后,十二世慎思公发起重修,祠谱又毁于清顺治丙申堡难。清康熙己末(一六七九)年,十三世承易公等尊宗敬祖,不畏艰辛,劫后重构,堡南复立董祠。雍正间十五世菁斋公族长承标公等领导重修扩建。民国己巳年族长祖应公带领训桂、可福、可咸等再度扩建后座,宗祠初具规模,形成格局。董氏亦成东岱之望族。
今之宗祠依然坐北朝南,三进三厅三天井两迴廊,既有明清建筑风格,又有新时期新工艺韵味。其中修缮第一厅266.45平方米,重建第二厅215.48平方米,扩建第三厅183.82平方米。三厅主体建筑共665.75平方米。祠前两个半月形豢龙池蕴含董氏赐姓封地之辉煌史实,大门口双狮守护威慑诸邪,旗杆碣系为宋秘书郎升任礼部侍郎董佺公而立,门墙花鸟人物浮雕栩栩如生,重檐式门楼眉上镶“董氏宗祠”青石匾,大门联书曰“陇西家声远,岱江世泽长”。进门为屏风、迴廊、天井、前厅、后厅、钟鼓楼。厅中悬匾书曰:三策堂。后座地势升高,辟为祀祖神龛,额曰:敬爱堂,中供董氏列祖列宗神主,尊严肃穆、雄伟壮观。祠中殿堂雕梁画柱、金璧辉煌。三合龙柱,百幅彩绘,美轮美奂。侍郎匾、贡生匾、文魁匾、武魁匾、经魁匾、千总匾、硕士匾、学士匾和石刻红漆、金字覆竹楹联展示东岱董氏光辉历史,其中第二联“防御使八闽开派,秘书郎东岱分宗”。阐明始祖董玠公和分宗一世开基董佺公的紧密的親緣关系。盛世修祠弘扬尊宗敬祖美德,合族团结创造和谐小康生活。值此宗祠修扩建圆满竣工之际,立碑纪盛勉励贤裔发扬爱国爱乡精神,重振家声、与时俱进,以期岱江董氏千秋伟业日新日隆,祝福族人幸福安康。爰例将理事会诸君与捐资者芳名铭于碑左以垂永久。
2、遠洋董宗祠
至乾隆戊子科永建公读书进士,翌年建祠堂于闽江支流凤浦,坐北朝南东倚鼓山,西邻于福州北靠北岭,周围阡陌树木郁郁葱葱,估地壹仟平方米建筑面积三百五十平方米,土木结构四面马鞍式风火高垣,前垣石刻董氏支祠,横匾两旁配入孝出悌,内部四搧三间前厅回照挿屏天井绕迥廊上,大厅两边壁装配二十四孝,浮雕楠木贴金,中间卷书式横案供棹,后殿公婆翕双层结飞檐翘角,滚斗塔井前面浮雕龙柱,横匾三策堂,中间供奉历代董氏元祖亲神位,后耳坠房鎏金横匾联楹雕梁画栋,人物绘画古朴典雅,殿庄严肃穆气象堂煌目不暇接。
2005公元年时逢盛世百业俱兴国家崛起之秋,我族人乘农历乙酉午庆赏元霄佳节之期,倡议成立筹建组,于祠堂旧址重建远洋董氏支祠,于是全体宗亲纷纷响应踊跃慷慨解襄捐资,在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基础上,自行设计自已备料,三梯式结构前面迥照双层楼,在大厅下面地室,按原貌装修,另增前垣彩雕龙凤呈祥,渔樵耕读四幅青石影雕麒麟八宝,天井正面青石浮雕团龙旁配刘海钓金蟾,两边青石扶栏前廊青石扶拦均是祥瑞八物花鸟彩雕,气象万千富丽堂皇。
3、震龍董氏宗祠
震龍董氏宗祠座落于長樂市文嶺鎮后董村,始建于公元868年(戊子年),歷經滄桑幾佰载,于公元1188年(戊中年)重建。
今逢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期,全村僑居外國的人員日漸增多,經濟面貌焕然一新,全村族人踴躍集資794000。元在公元l998年(戊寅年)重新修建.宗祠朝向坐東向西,祠前堂水玉帶環腰。祠堂占地面積約1199平方米,四柱三橺結構,二重擔歇山頂,凌空翹角,巍峨壯觀。祠宇融古今建築為一體,四周風火高牆,氣勢雄偉壯麗。大門上方“震龍董氏宗祠”,字楷書,蒼勁有力。正大門有一對聯,左聯為:“江都旋馬第”,右聯為“帝世豢龍家”。宗祠前方建成祖廳,祖廳三落直追,專供喪事之用。祠左屹立震龍碑,碑下建有尊王廟,祠右建起松鶴亭,亭下食堂擋風沙。左右龍鳳呈吉祥,案朝常山出英賢。
4、地房鳳彩堂房廳記
震龍董地房世祖鳳公字汝彩,號萬腾,公善察山川地勢,慧悉地靈脈氣,建鳳彩堂房廳於震龍董氏宗祠左冀,其建造年間不詳,房廳朝向坐甲庚兼卯酉三分。
鳳彩堂房廳座落于燕窩之側,此穴脈乘群峰競秀,山峰嶙峋峭奇,巍峨高聳的岐山主峰穿山過峡、透地入首地脈之靈氣,前有泰賢山玉峰作案,后面飛燕展翅為座山,左邊震龍碑迴首作印,右邊樹擋頂峰巒護街,廳前日月二池,明堂朝水屯聚,形成日月拱照,華光映堂之勢。外堂內河秀水,猶如玉帶環腰,環抱堂前而過,真乃燕雁交翅,龍虎交會,山環水抱,蔭發財丁之地也。
鳳彩堂座此風水發祥地,解放以來,后裔子孫登科甲第,英才輩出,專家教授,博士名人;華僑富紳,達官贵人;才子賢人,榮耀門庭;福澤流衍,富貴綿長。后裔子孫有詩贊曰:
觀音山麓燕窩穴,艾石山下震龍碑; 鳳彩堂前日月池,地靈人杰出荚賢。
5、永利公世系港咀嚴德堂
“嚴德堂”地處長樂市文嶺鎮港咀青赘山下,坐東南朝西北,背靠桃劍峰,面朝蓮花筆架山,左旗鼓,右蛇龜。南起填沙湖,東湖支流繞廳前入海,隔前有峡梅國道,高速公路穿越,并左距金峰商貿集鎮八華里,右距梅花古老漁港三華里,交通便利。
“嚴德堂”建于一九四七年,廳堂結構五柱八榻七橺,故得名”八掮七”又名”嚴德堂”。是中共長樂縣臚北區委會,文嶺(梅花)支部開展革命活動的舊址。”嚴德堂”始祖董仁堂公字家冕,娶文嶺鄭瓏鄭氏細妹生六男二女,家境清貧,與母同甘共苦,開創家業,率兒孫圍海堤開墾塘園,又在石壁鳥咀圍堤墾荒沙園《因公社化荒蕪),種蝗養殖,并在青赘山,萬寶山等處開荒種蕃茹和造林。打破千年舊俗,在正月初一日兒孫同心同德開工勞動、發展經濟、默默探索進取。從后董搬出遷入港咀,繁衍生息,迄今蕃衍相傳有五世,二十余户,百余人口,其后裔興旺發達,人才輩出,有大中專单業生十多位,分布各行各業,再創佳業。”嚴德堂”的嚴德二字乃祖訓!不忘始祖創業,仁德為人,開拓進取,再展鴻圖!
港咀嚴德堂始祖仁堂公四子董高德撰 公元二零零零午十二月二十六日
6、沙堤董氏宗祠
沙堤董氏宗祠,位于石狮市永宁镇沙堤村。此地临海,风光秀丽,人称:“迷茫回顾青千顷,翡翠盈时碧一湾。”董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年(1805年)扩建。民国19年(1930年)重修,较完整地保留了清代建筑艺术风格。宗祠占地面积360平方米,为硬山顶二进三间张结构。董氏宗祠最令人神往的是祠堂天井中耸立一天然石笋。露出地面3.5米,最大圆径1.5米,形同春笋。无斧凿之痕迹,乃天然而生成。乡人传闻此石笋,摄日月之精华,沐雨露之膏泽;汲地泉以沾濡,禀士气以熏蒸;不与草木同枯,而与时序共荣,有“活笋”之称。故沙堤董氏以“玉笋传芳”为荣。明人佚名诗吟:“沙堤毓秀挺奇英,玉笋森严耸地生。为有章明通奏殿,干霄直欲上三清。”
7、产贤董氏祖祠
位于湖头镇产贤村中部,明初由董氏一世祖董伯义始建,几度修葺。最近一次重修于1998年。坐西朝东(坐庚甲兼酉卯),土木结构,一进三间式,置阳庭、围墙、门亭,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楹联:“伯仲亲恭昭祖德;义仁正道秉宗功”、“百家姓氏排前列;历代谋臣有我宗”。厅内悬挂有褒奖十一世董荣高“德行可钦”匾额一方。
8、琅琦董氏宗祠
琅琦董氏宗祠肇建于明嘉靖初叶,前座于民国十年冬重修。全祠于1997年4月开始重建至1999年10月竣工。1995年4月列为福州市郊区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氏宗祠”与“朱氏宗祠”毗邻,是琅岐岛规模最大,装饰最美的祠堂。宗祠始建明嘉靖初年(约1522),祠面宽14.5米,纵深43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整个祠堂气势恢宏,雄伟壮观,雕梁画栋,流金溢彩, 建筑技术十分精湛。“董氏宗祠”大门口为“帝世豢龙氏,江都旋马家”柱联门第。宗祠27幅楹联多为古代官宦名人所撰,如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黄道周撰写的“衣冠清节传三世,词赋声名著两都”引人注目。宗祠正厅悬挂的牌匾,有明崇祯皇帝赐给进士董养河的“帝座纶音”的牌匾,真是文物精品,有明代名宦叶向高、翁正春、余孟麟、董应举、黄周星、黄文焕、林鸿、陈亮等诗词歌赋。正厅明代古宗祠规制,古朴典雅,由22根木柱木扇组成,穿斗式抬梁,大厅前上方以13.5米长尾径60厘米的红杉木作横跨大梁,实为罕见。厅内悬挂有13副覆竹楹联,青漆镏金,其中有清代乾隆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董诰书题的楹联:“庆澈云霄咸瞻圣泽,民安屏翰共仰恩光”手迹。有出自明代东阁大学士叶向高,户部尚书黄周星、翁正春,探花祭酒刘应秋、探花翰林院学士余孟麟,户部侍郎董应举等达官显贵的名联。大厅上悬挂有明崇祯皇帝钦赐给董养河的“帝座纶音”巨匾。上下两厅不悬挂有“朝奉大夫”、“都虞侯”、“殿直”、“布政史”、“进士”、“文魁”、“武魁”、“优贡”、“博士”等29面名贤牌匾,以及六十副柱联,镏金溢彩,更显得琅琦董氏宗祠文化璀璨绚丽,文物瑰宝壮观。
董氏人家古代出士为官的很多,宗祠下厅回廊排列有“衔头牌”,是古代董氏任官的名片,显示董家的荣耀,很有研究古代官职的价值。宗祠旁边有“董公井”,饮水思源,表示对先祖的怀念与敬仰。
9、龙塘董氏宗祠坐落在连江县104国道琯头段塘头村。宗祠堂号“三策堂”,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砖木结构,周环紫红火墙,飞檐翘角,上盖琉璃碧瓦,画栋雕梁,前后厅堂三进。门头石匾大书“董氏宗祠”四字。厅堂林立56株红漆木柱,配上20副黑底镂金覆竹对联尤显得古香古色,联语有:
三友岩存记陪二相历侍郎芝巇长留胜迹,
千秋祠立生惠群黎摄权宦扮御共挹高风;
溯陇原分闽峤长流致远望族发祥孝弟遗风绳祖武,
枕莲岳襟琯江巨浸扬清名峦耸翠贤能得气蔚人文;
陇原受姓承宗泽,
闽娇分支荫国恩;
龙降于庭勤饲晨昏尊始祖,
舜赐之姓远蕃胤胄发华宗。
正厅上高悬董公应举进士匾,神完前一对漆金盘龙柱拱卫着列祖列宗神主,旁书一联:
过海漂洋裔分旅美翳台远共思源馨德泽,
沸江撼岳役溯平倭抗法纷曾赴难萃英灵;
香案上红烛高烧,炉烟燎绕,气氛肃穆而庄严。从祠堂楹联及大厅中“吏部侍郎”等七块执事牌,可知连江源自陇西一支董氏发祥史。
龙塘董氏宗祠之明清建筑风格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祠壁上镶嵌十幅高1.8米宽1.4米的青石影雕,图文并茂,由始祖董父“西州劳绩豢龙封董氏”、董仲舒“上三策尊儒安天下”到董应举“弭寇患侍郎勤献策”……详述十位董氏英杰历史功绩。
前院青石浮雕九龙照壁,高1.5米宽12米,背面精刻廿四孝立体图并附文字说明。照壁后小花园中有半月形龙池,池内蛰伏着一条栩栩如生的石雕潜龙,寓意始祖受姓典故。据董氏谱载:“始祖出自炎帝之后,父公始性好龙善畜之,舜帝嘉焉号豢龙氏,赐姓董封于陇西……”,按音韵类书董、龙同韵,董氏为豢龙氏之说当有所据。中国人为龙之子孙,塘头村古称龙塘堡,今号龙城,凡此种种对龙之图腾的崇拜正见董氏子孙赤子之心。元末明初入迁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连江县),其先祖为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628年),任浙江金华府同知董宁后裔。其先祖为董念三公,四十公再派福州府,至明洪武间即建龙塘堡董氏宗祠,嘉靖间董世道曾经扩修宗祠,此后历明清多次修建遂成今日规模。建国后宗祠活动暂微,董氏宗祠一度被借作小学,文革期间原有匾牌楹联散失殆尽,改革开放后族人慷慨捐资二百余万仿古制重建,幸梁柱椽福多明时故物,才保持了原来风格。本支董氏历代进士登科者众,曾出过侍郎、参将等良吏,今则厅长、将军、博土、企业家人才济济。现在旅居港台欧美者1600余人,本乡1200余人,可谓人丁兴旺,事业发达。
10、三地同祀董应举
董应举,字崇相,号见龙,1557年出生在连江琯头镇塘头村。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累官广州府学教授、工部侍郎兼户部侍郎。他的三座祠分别建在连江青芝山,曰“董公祠”;武夷山八曲涵翠洞,曰“见龙祠”;福州榕城朱紫坊,曰“董见龙祠”。
武夷山人祭祀他,则是因他开课讲学,授业解惑,传播知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连江家乡百姓建祠供奉他的主要原因是,董应举在家乡大力兴修水利置义田,建寨筑堡防外患,大力兴办公益事业,以及开发青芝山给后代留下一座名胜古迹和旅游胜地。为铭记董公功绩,追慕董公风华,一九九五年连江县琯头镇塘头村董氏家族海内外后裔热心集资,经福建省建设委员会批准,建造了这座纪念祠,重塑全身塑像,陈列生平事迹,让人参观瞻仰。
董公祠位于青芝山莲花峰下湖坪上,是一座沿袭明清风格对称式的仿占建筑,占地十五亩,祠宽27米,深36米。主体建筑是由砖石和钢筋混凝土结合而成。主柱拔地而起,雄伟有力,柱根础石盘踞,坚实稳固,梁枋檩椽穿插,浑然一体。梁架之间斗拱、雀替、鱼龙、垂花雕镂,彩绘装饰,大方而庄严。大门褐漆,青石横额:董公祠。角门左额人杰,右额地灵。屏墙为双层翘角,气势磅礴。墙头白象坐骑,安祥自在。正堂风火墙飞檐高翘,仿佛凌空飘举。墙头灰雕小狮及各种图 案,形象生动。硬山式屋脊上“双龙吐水”和“二螭啣脊”,惟妙惟肖,生趣盎然。
董公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祠前停车场旁依旅游古道。 入口处有一对石狮,高大威武。拾级而上来到祠前广场,深三十一米,中间一条石道,直抵大门。祠背靠莲花峰,站在观莲 石上,昂首仰视,可见一朵莲花含苞欲放。站在大门前远眺,能看到两座山峰,形似对视双狮。广场两侧三组天然岩石,千姿百态。左边岩石形似鱼尾,尤为奇观,近处又有七块石头, 想象为卵,叫做“鲤鱼产卵”。门前一对迎客石狮,笑容可 掬。进入大门,屏门石柱上,镌刻林焕章书写的董公生前集语楹联:“三岛十洲安知吾里非是,洞天福地得之海角益奇。”转入屏门是门厅,内壁镶嵌碑刻,天井排竖两块石头,上有福建省民政厅原厅长董启清题刻“双印”,意为董公一身两侍郎,执掌两颗印信。正中石阶宽五点九米,寓董公五十九岁始开辟青芝山之意。台阶上青石雕制“丹墀”。踏阶而上正堂,当中供奉董公塑像,像龛额书:名宦乡贤。廊前石柱有福建省
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明俊书写的楹联:“百洞玲珑看闽海生辉青芝献瑞,双狮对峙望八仙入胜菡萏钟灵。”另有一对青石雕制的龙凤石柱,龙飞凤舞,栩栩如生。门柱一副楹联:“盐铁兼司难得冰心同皓月,林泉归老依然风骨似梅花”,是对董公品格的写照。上方悬挂“进士”匾额。中柱楹联:“气足以夺奸佞识足以洞艰危堪称名臣一代,进能不愧匡扶退能不忘康济端宜崇祀千秋,”刻划出董公的高大形象。全祠计立柱八十 二根,中桁标高八点三米,寓意董公享寿八十三岁。楹联佳句共有三十三副,集书法名家的行、楷、草、隶、篆书法艺术之大成。
祠四周为园林小筑。祠前数棵老榕根深叶茂,祠后数株苍松古朴遒劲,左边梅苑寒梅傲雪,右边桂园桂子飘香,后坡果树硕果累累,山上林竹古木参天,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更有一处悬岩幽壑,前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留有题刻“勺泉”,泉水清澈,长年不竭。山高水长,海天气象,董公祠坐落其中,愈显得肃穆清幽。这正是祠因景而增美,景借祠而扬名,游客到此,每每赞叹青芝山美景之时,同发怀古幽情。祠左右筑有两道围墙,全长二百一十米。林间通道铺砌石径,漫步其间,别有一番心境。石椅石桌,供人小憩,谈天说地,自得怡然。园内小筑,一为“八仙居”,是董公当年开山辟洞在八仙岩筑一小屋,作为休憩之所;一为“太虚堂”,是董公曾在福州乌石山北建的别业,因废久,今易地重建于此,以为纪念。太虚堂右上方有一摩崖题刻“乌石”,意为福州乌石山于此再现。
溯古追今,董公祠选址定向、建筑构思、楹联撰句、名家书法、石雕工艺以及自然景观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为江山增色,与胜景共存。特别是董公立身行事、高风亮节,更值得后人敬仰和师承。 摘自《良宦乡贤董应举》
福州人建祠纪念他,一是为他的美文,二是为他的治水之道。他曾以满腔热情,秀丽文字,宣扬古城之四通八达的内河网道。他的《省城山川议》一文中有这样的文字:“省城水法,龙腰东北诸山之水汇于溪,送入汤水关;龙腰西北诸山之水汇于湖,送入北水关,此二龙送水也。最妙洪、台二江之水,挟潮绕入西水关,环注而东,而海潮又自水部门直入,环注城中,与送龙水会,进以钟其美,退以流其恶,最为吉利。从来有水关而无闸限亦不闭塞者,以潮汐往来,非若他处有出无入之水,虞其泄漏也。”更为重要的是,他为美化福州付诸行动。在《全闽明诗传》中说到:“曹学佺与董应举议塞龙腰……浚福州护城河,开浚西湖。”福州《西湖志》中也证实了董应举的这番作为,说:“崇祯八年,郡绅孙昌裔呈请重浚西湖。在籍董应举、广西副使曹学佺相与开浚。”无论宣传福州,还是疏浚内河,开浚西湖,都使当时百姓,乃至今日榕城公民都深感董公远见卓识,造福后人。
董祠保存较完整,该祠一进一厅,祠厅两侧为厢房,厅朝南,前有天井,有回廊围护,而祠门是侧向朝西而开,门上的石匾额正书:“董见龙先生祠”,其上为一竖立的石匾,上书“奉旨重修”。
董见龙先生祠在朱紫坊内“隐藏”颇深,它位于朱紫坊花园弄的府学里。这是一条没有路牌的狭窄弄堂,就在著名的芙蓉园附近。府学里有两个急转弯,董见龙先生祠在弄堂尽头,弄堂的南端紧挨着协和医院新建的外科病房。这座祠堂坐北朝南,前有天井和回廊。祠堂主座面阔三间,进深七柱,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马鞍式山墙。
11、尚书祠
董氏宗祠,原名“尚书祠”,建于九狮村。现迁址于朗桥宋钦埔,面积 2000 平方米,公元二零零零年 竣工。祠背负云居,气势磅礴;面临九鲤,波光潋滟。蕴名山之气概,蓄胜水之精华。“卧虎家声大,陇西 世泽长”。董氏始祖安保公系湖广(今湖北省)人氏,随其父赐儿公于襄阳县柳桥村十一都定居。元末,安 保公随明太祖朱元璋徵入闽,承君命调拨兴化府仙游县同安乡兴泰里龙屺院:永乐二年,敕授怀远将 军,归朗桥葫芦山立业。祖妣毛氏葬于东芹山(今新厝村后山),相传妈墓是也。膝下三男,长子孟威原居 住亭门里,传今好垅、新厝、铁狮后人氏;次子孟权,其后代分布东坑、葫芦山、坑厝仔,又分居仙游县大 济镇乌石安边村,永泰县梧桐镇西林村;三子孟杰,后代林头、顶上尾下上尾、龙溪宫人氏。又分居永泰 富泉乡瑞应村、消坑村是也。开宗五百余载,迄今子孙近四千人。人杰地灵,子孙昌盛,人才如星河银汉 灿烂。先贤董策,董希旦兄弟双双中举,御赐“双凤齐飞”,传为美谈。现全族拥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一 百五十多人,成为全族后学之楷模;各行各业,人才辈出。缅怀先祖,再振家声,鞭策后学,乃重修宗祠 之目的所在,也为全体宗亲之夙愿。历经四年之久之,宗祠已告竣工,其间得到全族上下鼎力支持,为 彰建祠慷慨解囊之宗亲,特立此碑,以永久之纪念。
12、城南董氏宗祠(连城)
进士曾汝召
记曰:易之萃言假有庙。夫人已亡远,则其光灵涣于太清黄垆。贵其子若孙有以萃之,故礼自九七之制。下逮寝室,萃之义大矣哉。董氏昉汉大儒仲舒,系既远矣。有宋五十郎者,原河间任邱籍,实为今始祖。三传德源公,以闽博士教于文公阙里,着节行。元乱用迁连城,家邑之东偏。四传永清公,令安东,有政绩。嗣是族日蕃,乃迁居城南,以旧宅奉祠始祖以下。嘉靖末,燔于寇,至是后裔仰山率子姓,以乃翁南山叔祖文山所遗文川桥前地。鸠材而聿新之,或助赀,或纳币。乃简其才者综木石,计丹漆。既卜之龟,既逢之吉。阅泰昌改元,迄天启改元之腊而祠成。中区岿然,妥先灵也。左栖附食,推爱亲也。右俨后土,答地脉也。登拜有等,序昭穆也。饮福有次,介用逸也。垣墉既勤,严藩卫也。门墙面阳,肃瞻封也。美轮美奂,宁独织乌兔而饮蛟鼋。其以敦仁,其以讲让,其以刑兄弟而御家邦。将见族日昌,化日远。出不愧簪缨,入不愧宗祏,其萃今日之子若孙者。非自祖宗之萃始哉,是役也。总理则仰山文辉玉台楠等,分理则舜文褒暨序班三策青衿楷大焜,皆孝而趋义。和而咸勤,即以追蓝田之约。景浦江之烈,何多逊焉。不佞辱在世讲,而乐观其成也。于是乎书。
摘自清康熙五年丙午《连城县志》卷八·艺文
13、翼燕堂的传说
玉宝一世开基祖一一董胜荣(号泉机公),乃万五郎公之次子,于明朝初年从董邦迁移到易婆村(今玉宝村)以养鸭谋生。传说有一地理先生装扮成乞丐路经易婆村(传说全村原姓易),村中无人肯赐于饭和居住,无奈地理先生与泉机公同食宿在鸭棚,泉机公热情款待,地理先生受感动,便暗中透点风水给泉机公,重新围建鸭棚。果然,地理显灵。后每只鸭每晚皆下双只蛋。后鸭棚逐年扩大,并在棚中央建屋宅一所,名“翼燕堂”。易姓后来慢慢衰败迁移,全村均为董姓。因此,董胜荣(号泉机公)为龙岩玉宝一世开基祖。泉机公娶妻林氏,生有二子:长子成德(住本处)、次子成惠(迁移漳州南靖县梅林镇寨头村),至今人口约1350人,人丁较为兴旺,后泉机公葬于罗厝山。地名琴形,坐丑向未用己丑分金。